您的位置 >> 首页>>文明校园>>德育阵地>>师德建设>>正文

留守儿童的诚实教育

发表日期:2011/12/19 11:15:1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12位读者读过

留守儿童的诚实教育

                             铜山中心小学 鲁小平

 

导语: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本应孩子们自己做得事,均由宠爱他们的家长和长辈们承包了。这样孩子们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然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日益突出,;留守大多是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或者是和外公、外婆生活,还有的是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教育监护不足,保障安全不够等问题,致使他们性格孤僻,学习滞后,生活习惯差,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诚实是一个人最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诚实的人才会在事业和学习中取得成功,并且拥有更多的朋友。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重视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案例:刚教一年级,班上有个留守小姑娘叫思思,她的爸妈都在外省打工,每年春节才回来一次。刚开学时,总是手里拿着自己的一件外衣当宝宝抱着。当别的孩子告诉我这一情况,我并没有去只制止,就让她先抱着吧。也许,她太想念她的爸妈了。一次看图说话,图上有一只小鸭子、小猪和小马。她则编了一个小鸭子找妈妈的故事。故事很感人。她就像那孤独的小鸭子。有段时间班上同学总是丢学习用品,仔细观察后,发现她的书包里有和别的同学丢的文具。她却不承认,说是奶奶帮她买的。我去问她奶奶,却说没有替她买,她是说谎了。我便教育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可是没过几天,发给班上订牛奶的同学的一双新手套很快不见了。我对她产生了怀疑,猛然看见,她正把那双手套悄悄地扔进纸篓里。我把她喊道身边耐心地教育她,又与她远在外地的妈妈交流。她妈妈说:“家里有手套的,孩子说,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知道了孩子的心理。我想,她的心理有着某种不平衡:为什么别人的妈妈、爸爸能在身边,而我的爸妈却不在自己身边呢?我举例子说明让她懂得:别人的东西,我不一定有。我有的东西,别人也不一定有。她为什么会拿别人的东西呢?因为内心需要的缺失。思思缺失的是人类最根本需要:爱的需要。留守的孩子是更需要爱的。当她生病的时候,我立即与她的奶奶联系,为她倒一杯温开水。当气温下降时,提醒她多加衣服。叫她的父母与她多通电话,多谈心。我还让同学在班上讲关于列宁小时候诚实的故事。为孩子们树立诚实守信的典范。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她也一样,大家觉得她课文朗读得响亮又有感情,我便表扬她,让她每天早晨带着同学们读书。思思的坏习惯渐渐改掉了。当有人学习用品没带时,她还会主动借给同学。经常可以看见她灿烂的笑容了。她已经不再抱着那个衣服做的娃娃,只是脖子上围着妈妈送给她的丝巾。

分析: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班主任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留守儿童与父母缺少沟通渠道,在有限的交流中,内容也多为学习成绩和身体,涉及精神和心灵的沟通基本没有;起实际监护作用的祖辈或其他长辈,限于文化程度等多种原因,容易导致监护职责的浅层化。所有这些,都使得留守儿童经常处于“亲情饥渴”“亲情缺失症”中,他们更容易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会比他人体会到更大的失败感。这位女孩平时由爷爷和奶奶监护。爷爷、奶奶年纪已经大,耳不聪,目不明了,加上观念上的差异,教师很难与其沟通。给留守儿童说谎的可乘之机。上代监护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她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留守儿童往往在自我价值认知及人我价值认知领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来看,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体会爱,认知爱,付出爱,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的放纵也不能一味苛责,试着给孩更多爱,让他们学会体会,认知和付出。

启示:一、突出孩子的闪光点。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及时表扬,让它展现出来,使孩子在成功中充满自信。二、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对留守儿童的诚实教育必须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教育他们诚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给予关爱。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