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震撼、收获
发表日期:2008/4/29 8:00:4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459位读者读过
体验、震撼、收获
——“生态德育体验培训活动”之思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夏翠莲
4月17日,怀着儿时的梦想,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祖国首都,在文化氛围极浓郁的北京,我们有幸聆听了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领导关于生态德育的学术报告,并参加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精彩的演讲、亲身的体验、现场的分享等等,真让我耳目一新,一天的培训生活,让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一次震荡,多年以来的德育困惑在这里得到了答案,让我对生态体验的课题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第一次为一个课题彻夜难眠.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下面把一些感悟之思与大家分享。
一、体验——开展德育活动的有效方式。
21世纪倡导生态德育,生态德育并不是生态伦理学,也不是生态道德,而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新德育观,是教育者从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海外”的一天培训,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之旅,空洞的说教方式在这里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在日常教育中,一些学生虽然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由于缺乏情感的推动力,不能躬身实践。如有位学生看见一位盲人撞在墙上,忍不住笑了起来,还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教师问他该怎么做才对,他心不在焉地回答:“应该同情残疾人。”可见他是懂得同情人,尊重人的道理的,但还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让他设想、体验一下盲人的心理反应和感受,然后启发他:“如果你是盲人,也撞上墙,同时还遇到旁边人的嘲笑,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呢?”这时才可能让这位学生认真思索起来,甚至可以象我们体验的那样:蒙上眼睛让他走一段路或生活学习半天,这样就能对其真正有所触动,亲身的体验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启开他们的情感之门,达到“理达情通”,言行一致的要求。
二、震撼——能深入学生心灵,有利于形成良好品格。
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的心灵被琐事打磨地日渐粗糙,情感也日渐坚硬,但走入这个课题,那一个个简单的体验活动能让我不时、不断去清理自己的情感垃圾,让自己更懂得珍惜身边人。印象最深的是“爱与责任”这个体验活动。几乎每个女教师都哭了,这些泪,有的是因为活动而回想起童年时期因父母或者老师不当的方式而心灵受伤的伤心的泪,有的是因为活动而激起对父母、家人的感情的感动的泪……回家后,对老公谈了参加培训后的一些想法和体验活动对我心灵的激荡,自然而然地,对家人更有耐心、更多了些理解与珍惜。
众所周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海外”的德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源于生活,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学校道德教育只能在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对学生心灵世界无所触及,那么就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道德是“自律”的,强调的是自觉,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活动,什么做文明少年签名活动、做环保小卫士承诺签名活动等等,其实利用签名进行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单化了。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时,学生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那么,德育工作的实效将大大增强。
三、收获——形成的良好品格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在应试教育盘根错节、学校安全谈虎色变的形势下,为了升学率我们回避了德育,为了保平安我们容忍了学生的极端言行。特具讽刺意义的事,我们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越来越亮,但学生的素质确实越来越低。我恐惧的想象着,要是我们遭遇民族的挑战,我们靠什么精神团结在一起? “德育为首”——这是多么重要的方针!!
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领悟、体会、反思、践行。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该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积,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约束和自律。
有一天,我将自己一天中对学生说过的话记录下来:
“你会不会做操,早上没有吃早饭啊!”
“这道题我都说了十遍了,你还不会做,上课你都干嘛了?”
“提醒你几次了,怎么还玩?学不学了?”
“你们什么时候把队站好,咱们什么时候放学,站不好就重来,直到站好为止。”当我仔细回顾这一番话时,着实吃了一惊,90%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责备和训斥。
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我希望你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你不仅教书,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你也把我当人看,而不仅仅是你记分簿上的一个符号;老师,请你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请你多看看我所做的努力。
学生为什么会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德育不是单单靠“口号”、“格言”、“警句”就能奏效的。要使德育生活化,进一步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就要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把德育做到孩子的心里去。
生态体验使我意识到要勇敢地直面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用睿智的头脑引导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获得亲验,畅快地表达感受,获得体验之思,促进师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体验还师生于自然,在和谐的外部环境中汲取力量,尊重所有生灵的存在价值,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海外”之行, 让我感受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波澜壮阔,我们感动于培训带来的震撼,但要想将这震撼存留、最终留在心中、从而带来行为的改变,我想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跟踪着自己真实的心灵,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去开展真问题的研究,从而进入一种生态涵涌的境界,努力去开启我们的生态智慧,为江宁教育的全面优质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