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责任之重 我责无旁贷
发表日期:2008/4/29 7:55:3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517位读者读过
面对教育责任之重 我责无旁贷
——观看湖南卫视《变形记——成长之痛》有感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夏翠莲
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但与当今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自私、冷漠、自闭”、“不愿交流、不愿合作、不会体谅人关心家人、缺乏责任意识、公共道德感”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和不良品质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日趋严重,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体验教育、合作型学习、手拉手互助型活动、磨难教育等形形色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在教育的领域里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是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协调、与时俱进的体现,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
然而,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湖南卫视,则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也同样看作自己的责任,继在全国开展旨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感、倡导团结合作精神、提高身体素质的“阳光伙伴活动”之后,又针对特殊学生发动并开展了《变形记》这一栏目,内容就是“角色互换”式的以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人生的净化心灵为目的的“换位生活教育活动”。
《变形计》禀承“换位思考”这一理念,而且更推至极致,在节目中,你不仅要站在对方立场去设想和理解对方,你还要去过对方的生活,真正体验对方世界的大小风云,品察对方思想最微妙的情绪触动。 “变形”主人公就在与相关对象的互换中,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
通过观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我的感触很深,透过一个个故事,我看到了一颗颗曾被污浊的幼小的心灵,是怎样通过角色互换生活,在与别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亲情、体验责任,领悟爱心、触动人性的。那些原本或羁骜不驯、生性蛮横,或调皮捣蛋、娇生惯养的孩子,通过参加城乡家庭角色互换生活、家庭成员角色互换等活动,使孩子经历磨难,脆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麻木的人性受到了触动,父母的艰难得到了体验。《成长之痛》镜头展现的故事是两个孩子的角色互换:一个是来自长沙的十三岁少年胡耿,生活在衣食无忧家庭的他,性格叛逆、浮躁,身上还多少带点社会习气,对家庭、学校乃至生活的城市都没有一丝好感,他现在没有上学,总说没人理解自己,活得很孤独,觉得自己是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留守儿童”;另一个主角是来自陕北的真正的留守儿童石宏强,因家庭贫困还住在窑洞里,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一个人要读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胡耿还在网吧里酣战的时候,早上四点半,石宏强就已经起床生火做饭了,他,就是一家之主。节目设计了七天的互换日程,在这段过程中,石宏强没有因为到长沙生活而改变他的朴素、坚韧、关心他人和牵挂亲人的优秀品质,相反还给胡耿在长沙的同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他们懂得父母亲对自己的爱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城市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要多么的幸福。有些细节值得我们赞叹:胡耿的爸爸给石宏强的零用钱他节省了十三块,加上他去物流中心搬运货物得到的十二块钱的报酬,给有胃病的爷爷买了一盒在药店相中的胃药;在胡耿爸妈及同学们为石宏强在肯德基过生日会时,看到他不自在的表情,也许吃着鸡腿的他此时想的是千里之外的弟弟妹妹,他们哪里曾想吃到过这样的美味呢?又怎能不被这城里孩子看似司空见惯的庆祝生日的方式而有所感触呢?
在陕北,胡耿在石宏强的老家也度过了七天难忘的时光,第一天在陕北没有什么触动,第二天他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相反他把石宏强留下的30元钱(一个星期全家的伙食费)到村里小卖部买了鸡腿等吃的东西,并且收买了村里的孩子;弟弟带他去抓鱼,到山上玩,却不顾跟在后面的小妹妹甜甜,晚上两个孩子回家后才意识到甜甜不见了,大家一起出去找,村里人也举着火把帮忙找孩子,最终在一个小土坡边发现了妹妹;到了给石宏强父亲上坟的日子,一家人随着姑姑去给爸爸烧纸,胡耿流泪了,也许从此刻开始他的心灵有了一些触动;家里的钱被胡耿花完了,弟弟妹妹饿着肚子去上学了,而胡耿并没有兑现许给弟弟的诺言——给他们做饭、帮家里挑水、喂羊;胡耿跟着姑姑去四十里外的集镇卖枣,坐着牛车颠簸了5个小时才到镇上,可忙活(吆喝)一天一斤枣也没能卖出去,胡耿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从早晨吃了一碗面就没有吃东西的他此时已经饿了,姑姑看他这样到对面买了两个肉饼给他,他硬是不要,姑姑塞给他之后他说不吃,带回家给弟弟,因为弟弟没吃过有肉馅的烧饼;第六天,弟弟说想到县城看妈妈,胡耿和他一起去了,并帮助妈妈搬石头,一直到中午,临走时妈妈硬是把二十块钱塞给了胡耿,这一次胡耿泪流满面,最后一天他特意起了一个早,给弟弟妹妹做早饭,挑水,照顾爷爷,这个时候的胡耿,内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当爸爸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原先对爸爸的仇恨已经大有好转,相信他对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由《变形记》的故事,使我想到,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校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们组织队员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同时还应让“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迁移到爱班爱校上,迁移到爱社会上,迁移到爱党爱国上。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使“感恩”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谢变形计,让我的心灵在平静与震荡中得到升华。使我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的我,又身负学校德育主任之重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是不是应该多做点什么?多思考点什么?多收集点什么?再由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结合教育的新形势,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或探索一些适合少年儿童成长和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广大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人帮助人,从而培养一代新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我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啊。每想到此,我汗颜了。但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做了,我也相信我会努力去做的,并且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