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正文

等待,一场与未来的交换

发表日期:2020/12/21 15:52:35 出处: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作者:李慧 有918位读者读过

                          等待,一场与未来的交换

 

等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在等待中,你收获了什么?

这一期,我们在阅读中,细数文字,等待着故事的结尾,究竟圆满和缺失,哪一种才是最好的结局?

    《追风筝的人》如期而来。

                         勇气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早就听说过,但也是近期才读完,故事很有感染力,整本书温暖舒缓的笔触诉说温情与残酷,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一直在思考要分享什么,合上书我觉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故事背景与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对于阿富汗这个国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以前地理课和新闻,谈到它,我的脑海里蹦出的就是:暴力、战争、恐怖主义这些充满火药味的词语。最为心酸的是当打退苏联后,塔利班统一了全国,一开始人们都以为看到的希望,但是塔利班实际上却是独裁的伊斯兰极端分子。书中有句话说的: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当人们满怀希望觉得可以盼来和平的时候,陷入的又是一个深渊,这种政权的更迭只是让悲剧无限循环,会让人不禁想到我们国家近代血和泪拼成的历史,我们铭记历史,但很多时候无法想象战争年代里,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要怎样活下来。这本小说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苦痛与折磨延绵不绝,如鲠在喉是仍然渴望真情追求自由后来看了解析,才明白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隐喻了作者对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关系的思考与憧憬。阿米尔与哈桑同父异母,分别继承了父亲的懦弱与勇敢;一个被社会承认,一个不被社会承认。普什图人与哈扎拉人也正是如此,他们同根同源,只是传承的宗教不同,但在阿富汗一个被社会承认,另一个却被压迫。阿米尔最终勇敢的站出来承认哈桑、救出索拉博,获得救赎,这里隐隐约约寄托了作者对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希冀:和平相处,洗刷罪过。

另外想到的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让人看完心情很复杂的人物。起初,我觉得他很可怜,后来觉得他很可恨,到最后又觉得在他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觉得他可怜是因为他一直期望得到父亲的注目与认可。有个情节是他们父子关系比较缓和的时期,他的父亲带他去野餐?阿米尔只想和父亲一起去,可是他父亲执意带上哈桑,我觉得这也是后来他陷害哈桑的原因之一。他明明不喜欢踢足球,可是为了讨父亲欢心,很勉强的替自己塑造一个勇敢的形象。拉辛罕对阿米尔父亲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可,“孩子们不是画册,你不能随意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去填涂他们,他不像你,但他会出色的。这也是本书与我们工作联系最紧密的一句话。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每个小孩的习惯、性格与能力都是截然不同的,总会有跟我们想象、期盼的不一样的孩子,我不喜欢书中阿米尔父亲的教育方式,也以此提醒自己在工作中对那些“不勇敢”的孩子能有更多地包容与耐心。

可恨的是他软弱、自私,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就是阿米尔的名字,他对阿米尔的忠诚令人泪目,可是阿米尔却不敢为他挺身而出,甚至当自己无法面对内心的的谴责时,又诬陷哈桑将他逼走。他也因此背负痛苦与愧疚,当后来读到他为了抓住成为“好人”的机会,为了救出哈桑的孩子而重回故土,差点被打死时,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懦弱、胆怯的一面,但是却不一定有阿米尔踏上救赎之路的勇气。

想起一句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取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我的心勇敢地应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

最后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祝愿我们都有为它千千万万遍的勇气。

                                爱的能力

 

风筝,一个用绵纸、胶水和竹子做的玩具,在主人公阿米尔的世界里却始终交织着许多感情。在阿米尔的眼里,这是打破父亲对自己失望和隔阂的唯一途径,但却因为自己的怯懦自私,为了能够得到父亲的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哈桑。

直到二十六年后,拉米尔才从这个噩梦中醒来。这时候,阿富汗正遭受战争的蹂躏,哈桑留在世上的唯一的儿子索拉博正处于生死边缘,拉米尔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阿塞夫手中抢夺出索拉博,带回美国生活。他终于用勇气和爱战胜了“懦弱”,二十六年来第一次感到了轻松,他抓住了这次重新做回好人的机会,心灵得到了救赎。故事的最后,拉米尔追着天空的风筝,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爱”是与一切苦难相抗衡的最好武器。哈桑的“爱”最纯洁、最无私。拉米尔遇到危险时,哈桑的“爱”就充当了拉米尔的保护伞,护他周全,尽管哈桑自己也吓得要命。拉米尔诬陷哈桑偷钱时,哈桑的“爱”选择了原谅,他会把委屈吞咽下去。多年后,哈桑的“爱”仍然热烈地倾泻在一纸书信中,读后感送达拉米尔的手中。我一直不明白,哈桑对拉米尔的爱到底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总是源源不绝?细想之后,我才发现他的爱来源于对友情的渴望。在那个种族歧视的阿富汗民族,哈扎拉人是不被尊重的,没有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哈桑除了拉米尔这个小主人,就几乎没有朋友了,而拉米尔小少爷似乎也并没有将他当成仆人,哈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唯一的朋友。所以,他才会在帮助拉米尔追风筝的时候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心声,是他“爱”的声音,就像二十六年后,拉米尔对索拉博说的那句话一样,发自肺腑,穿透心灵!

“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最佳路径。不得不承认,哈桑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令人同情,可是哈桑自己或许并不这么认为,他的心里没有恨,装满了明媚的阳光,他一生都在期盼着拉米尔的友情。如果你也试着期盼一份美好的感情,那么你所体会到的一定和哈桑一样,是幸福的滋味。对于拉米尔来说,这种滋味迟来了二十六年。当他终于可以鼓起勇气营救索拉博时,他第一次尝到了幸福的滋味,就在他被阿塞夫揍得体无完肤时,他畅快淋漓的大笑起来,那就是幸福!那一刻,他可以为了哈桑的儿子付出一切。而在此之前,他尝试了二十六年。

这个故事里有太多的苦涩,阿塞夫的残酷无情、战争的毁灭性、父亲的漠然、拉米尔的逃遁、父亲的死亡等,整个故事读下来内心一直很沉重,但读完却也感觉到爱的力量无穷无尽。当你身处困境时,“爱”能让你勃发生命的能量,摧毁一切阻挡;当你迷茫无助时,“爱”能擦亮你的双眼,让你迷途知返;当你失去信心时,“爱”能唤醒你的勇气,让你安心定志。

    愿我们大家常被爱包围,同时也有爱别人的能力。

                            感动

 

翻开封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来自许多刊物、报纸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字里行间都是对它的称赞和极力的推荐,因此我虔诚地拿起来专心地读了下去,渐渐地,我也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和感染。

《追风筝的人》以温婉感伤的笔触将主人公阿米尔的凄美经历娓娓道来:
在一次风筝大赛后,阿米尔无情地背叛了与他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眼睁睁地望着哈桑受屈辱。从此,无尽的自责与悔恨萦绕在阿米尔的心头。为了躲避战争,父亲带着他逃往美国。成年之后,阿米尔的痛苦与悱恻仍未消散。终于,他决心赎罪。重回故园,等待他的却是哈桑的死讯与一个隐瞒了二十多年的惊天秘密。悲愤不已的阿米尔最终选择了收养孤侄索拉博,回到美国。时隔几十年,他和一群天真的孩子,奔跑着,再一次追起了风筝。恍如时光倒流。
     《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清新自然”,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不会让你觉得晦涩难懂,而会吸引着你沉浸其中,小说以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清澈的河流里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群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人,这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说到这里,最让人钦佩的小说人物应该就是哈桑了,那个阿富汗富家奴仆。“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少爷阿米尔,为了朋友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这暗示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从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改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永远的忠诚与正直,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这与民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他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止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特质。就是这样的优秀品质救赎了一个曾经抛弃他的人,救赎了一个曾经赶走他、伤害他的罪人,也震撼着每一个读到这篇故事的读者。

因为怀揣梦想,所以我们选择等待;

 

在等待中,我们收获一种心情;

 

在等待中,我们获得一份感动;

 

在收获和感动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QQ图片202012080756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