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学工作>>正文

铜山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备课组备课记录

发表日期:2020/10/23 17:00:55 出处: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作者:王鑫 有891位读者读过

铜山小学年级数学学科备课组备课记录

一.备课主题

研讨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二.参与人员

严维清、孔彦、解梦缘

三.集体备课过程

严维清: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解梦缘: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需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进行教学,通过练习,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需要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彦: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列出连加算式以后,要注意先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确计算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竖式,明确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加数46就是第一个竖式的得数。接着向学生介绍:为了方便,还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并指导学生完成连写的竖式。最后,通过比较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在用竖式计算出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后,不必把得数在写一遍,可以直接在得数下面写上第三个加数、加号,算出结果。如果有学生一开始就出现了连写的竖式,就可以请这个学生来介绍,然后请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明确。

四.照片

IMG_20201015_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