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心理咨询>>家教指南>>正文

心理健康讲座——爱,需要智慧

发表日期:2014/12/15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周欣美 有807位读者读过

爱,需要智慧

【情景再现】

嘴含牛奶糖,甜滋滋的香。这味道,是那么醉人,那么令人难以忘怀。孩子就如这牛奶糖,纯洁而香甜,这让我想起了那件“牛奶糖”事件。

“不见”牛奶糖

清早,我发现讲台上放着一块漂亮的牛奶糖。我不禁仔细端详起来:一张透明的粉色爱心小糖纸,里面包着一头憨态可掬的“奶牛”,可爱极了。凑近闻闻,一股奶香味扑鼻而来。学生见状,立即告诉我:“老师,这是小雪送的。”我将目光投向小雪。小雪开心地说:“这是姐姐结婚的喜糖。我吃了后觉得挺好吃的,就想着送你一颗。”满心感动,轻轻将牛奶糖放到讲台的一侧。

中午,刚走进教室。小欣立即跑来,小眼发亮,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值得告诉我的事儿了。可不,她连珠炮似的,说:“老师,小艳把你的那块牛奶糖吃了。我看见她桌子底下还有糖纸呢。你去看看吧!”扫视讲台,糖的确不见了。至今为止,我随手放在讲台上的任何东西还没丢过。这引起了我的重视:“糖”虽小,“意”不可取。我让小欣别乱说,并告诉她不能随意猜忌别人。我没有惊动班上的学生,先来到小艳的桌前。如小欣所说,她的桌下正静静地躺着那张漂亮的糖纸。仅凭一张糖纸,一人之见,不能说这就是小艳所为啊。不过,小艳的身上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常有学生说她私自拿别的同学的笔啊,书啊……看来借这事得整整班风了。

课上,我说:“今天小雪送老师一颗漂亮的牛奶糖,我还没感谢她呢。”我留心观察全班学生的神情,当提到“牛奶糖”时,唯有小艳的神情闪烁。我继续说:“你看,礼轻情意重,小雪的心中有老师,这让我感动。可是,那块糖不见了……”还没说完,班上一片哗然:“这是谁啊?”“哇,送给老师的也拿啊!”……小艳却正襟危坐,小脸早已涨得通红。毕竟是孩子啊。目标锁定后,我咳了咳,说:“不过呢,这糖不是拿的,是我送的。最近小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进步。老师就把这块糖送给她了。”我注视着小艳的眼睛,那双原本透着怯意的眼睛里已经溢满泪水,小脸涨得更红了。我转向小雪,说:“不过,我‘先斩后奏’,现在仍想征询小雪的意见,你愿意把它送给小艳吗?”小雪被我的真诚所感动,大声地说:“这已经是老师的了。我当然愿意。”只见,小艳倏然站起,激动地说:“老师,其实……”我立即打断了她的话,“老师知道你有话要说,但是希望你课后跟老师说,好吗?”并示意她坐下。终于,她眼中噙满的泪水滴滴滑落。

我微笑着环视全班同学。或许是被我的真诚所感动,或许是被小艳的“上进心”所感染,或许是知晓了事件的幕后而为小艳知错就改的行为而感到欣慰……小欣鼓掌了,小雪鼓掌了,继而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又见”牛奶糖

“不见”牛奶糖后,我惊喜地发现小艳的变化:课上总能认真听讲,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热情,特爱帮助别人。班上也不再有丢失东西的现象发生了。同学间团结互助。我庆幸我当初那样去做。

牛奶糖事件也早已让我淡忘了,这只是我的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然而那天,我又看到了一块牛奶糖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桌上,依然漂亮、香醇。老师打趣说:“真令人羡慕啊,这帮学生还没毕业,就来送糖,送贺卡来了。”我呵呵一笑,打开贺卡。贺卡上豁然写着:“我最敬爱的翟老师,谢谢你为我做的这一切。我想把那天您没有让我说完的话说完‘老师,其实那块牛奶糖是我拿的。对不起,我错了。’虽然您早已知道我想说什么。今天,我再次送您一块牛奶糖,愿您像这块牛奶糖一般永远美丽。”

小心翼翼地合上这张贺卡,剥开牛奶糖,慢慢放入口中,一股浓香沁入心脾。

哦,“牛奶糖”

学期即将结束,送走这群孩子后,我又得从头开始了,真有些舍不得。在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班在最后想自发举行一个小小的送别仪式。班长神秘地说:“您就别管了,到时候给您个惊喜。”呵呵,这帮小鬼头,那就拭目以待吧。

庆典即将结束了,就在这时,同学们在班长的一声令下,起立,大声地说:“老师,谢谢您!”接着,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井然有序地将一块漂亮的牛奶糖送到我的桌上。此时的我,震惊,惊喜,激动。看着这一颗颗牛奶糖,我幸福如花,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在总结发言上,我早已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孩子们也伏在桌上哭了,久久不愿离去。

这群孩子就像一块块牛奶糖,纯洁而香甜。哦,我的这帮“牛奶糖”。

【弦外之音】

有一种美丽叫“智慧”,有一种智慧叫“宽容”。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院里散步,发现有人不守寺规——翻出去游玩了,因为墙角有一把椅子。老禅师想一想,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原处等小和尚回寺。不多久,果然有人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小和尚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顿时目瞪口呆。而老禅师语重心长地说:夜深了,快点加件袈裟吧。从此,再也没有人翻墙出去玩了。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苦口婆心的说者,心灵却受到洗涤和感化,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当孩子们对于他们犯下的错误处于一种不安与自责的心境下,他们需要的不是“风雨大作,电闪雷响”,而是“润物无声、和风细雨”。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自我教育的机会。尊重每一位学生,把每个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教师只有科学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己。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宽容的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应该用师者广博的生命之爱去尊重每个孩子,浇灌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相反,我们决不能随便地断言一位学生的未来,轻易地否定他们,在教育中给他们打上“草”的烙印!

多么真心地希望教学中少一些坐在角落里的小草,愿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老师尊重与关爱的阳光,愿老师们多份爱的期待,使花儿美丽的绽放与飘香,真正孕育出春的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