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体卫艺在线>>体育管理>>正文

铜山小学狮子舞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发表日期:2014/6/15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卢昌福 有787位读者读过

铜山小学狮子舞工作总结

我校创办于1933年,学校位于江宁区的南部,坐落于革命老区横山山麓东北部铜山社区。铜山小学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 人、学生1195 人、教学班 30个。

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学校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瞄准“在整体优化中展现特色,在特色中促进整体优化,让学校成为区窗口、市有位、省知名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办学内涵,着力乡村小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倡导“博爱、博学、力行、超越”的校风,“修德、博识、崇真、尚新”的教风,“自信、互助、善问、乐行”的学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强化内涵建设,以质量树立信誉,以特色铸就品牌,在本地区享有较好声誉。

在艺术教育方向,学校以传统小狮子舞艺术教育为抓手,以本地区狮子舞传统文化习俗为载体,实施“尚新”教育理念,用心构建以小狮子舞为主体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淀,学校已逐步形成了传统狮子舞艺术教育活动见长的办学特色。时至今日,铜山狮子舞已成为江宁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多次参加省市的演出和赛事活动。2007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在南京市首届小学“艺术活动中心”活动成果展演中,特授予优秀节目奖;在江宁区艺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庆典和禄口街道“江宁之春”展演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2013年重新评定为“南京市小学艺术活动中心”。

我校传统小狮子舞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实了学校建设“一体两翼”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将近年来的小狮子舞艺术教育工作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达成共识

2007年,铜山高台狮子舞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铜山高台狮子舞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克服铜山民间狮子队表演人员年龄老化、流动性强、组织集中难、队伍难以为继的困境,禄口街道和江宁区文化部门在狮子舞流传地的铜山中心小学长期培养舞狮队员,并定期拨付活动、培训经费,使高台狮子舞这一民间舞蹈得以传承下来。

现在每逢年节,舞狮队坚持走村串户表演,烘托节日气氛,为当地群众所乐道,狮子舞成为当地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为继承与发扬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特色活动,我校将小狮子舞纳入校本特色课程体系,成立了学生小社团,具体由少先队大队部主抓,艺体组具体负责实施。

小狮子舞活动受到了禄口街道的重视,今年初,街道拨款一万元,为学校舞狮队重新购买了道具和服装;街道文化中心领导经常在百忙中来校指导小狮子艺术活动团队的训练和教学;曹村社区的村主任志愿担任我校舞狮队的辅导员,还经常带领曹村大狮子队来我校交流。

目前,街道、学校和铜山地区老百姓将继承曹村高台狮子舞的重任赋予学校已达成了共识。

二、建设队伍、促进发展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小狮子舞教育领导小组”,下设训练组、后勤保障组、活动联络组等。训练组具体执行工作计划,完成所负责艺术科目教学与指导任务。

学校每三年制定“小狮子舞教育发展三年规划”和每年制定“小狮子舞教育年度工作计划”,这些“规划”与“计划”,是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一并制定和执行的。

新课改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我校严格遵循课程基础设计思想,在小狮子舞校本课程发展方面,师资保证、时间保证、专用教室保证、经费投入保证,确立了小狮子舞发展的重要地位。

我校以“舞狮育德,潜移默化;舞狮育智,健全人格;舞狮育人,张扬个性”的思想,已被社会认同。同时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家乡传统狮子舞的艺术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艺术技能。

学校设有小狮子舞训练领导小组:

训练组长:卢昌福

技术指导:潘文宝  辅训教师:周莹 徐源

后勤保障:周敦顺

活动交流:周兴全 张晓晨

整个小狮子团队教师本科学历4名,大专1名、两位老教师4位年轻教师,整个团队组合合理,充满朝气又有经验的团队。此外,我校还长期聘请曹村村主任(曹村高台狮子队队长)作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邀请市区专家来校指导。

正是这些爱岗敬业又富有能力的小狮子舞教育团队,铜山小学的小狮子舞教育才会蓬勃发展。

三、立足传统、传承文化

不尊重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尊重先祖的文化就意味着难以立身为人。当时代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历史时刻,我们当地政府和学校高瞻远瞩,顺应历史潮流,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开展了小狮子舞的教育活动。

铜山小狮子舞表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铜山极具乡土特色的舞狮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狮子舞是我们铜山社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学校实施“尚新”教育理念的良好手段和活动载体。

我们把狮子舞艺术活动引进校园,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接受民族精神的熏染。通过学习本土狮子舞,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领略、传承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进行爱家乡教育、审美教育,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们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尤其是从特殊的角度理解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底色。充分发挥狮子舞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四、用好资源、拓展空间

狮子舞教育活动如果局限于学校这个圈子中孤芳自赏,就会失去应有的社会价值及其效应,失去其发展的必要群众基础。只有走出校门,在家乡淳朴的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才能成为源头活水;也只有向社会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学生的才华,才能获得社会的鼎力支持,营造一个具有浓郁氛围的大环境,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近几年来学校小狮子舞的观赏度越来越高,融入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激活了“小狮子”的灵性;表演由地面发展到桌面,由舞台延伸到广场。

今年和去年“六一”,参加了南京市妇联、江宁区政府组织庆“六一”活动的演出,还参加了江宁区“六运会”的开幕式表演;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开馆仪式进行了展示演出;为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进行了开场表演,每年均参加禄口街道江宁之春的演出……

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铜山曹村高台狮子舞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形成了我们学校独有的特色,展现了我们铜山小学师生的精神面貌。

五、科研引领、升华舞狮

学校乘新课改的东风,要求舞狮教育团队的老师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立足课堂,注重创新,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培养能力,训练特长,造就能人。

伟大祖国的复兴崛起,新改革的育人精神,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生机,也给老师带来了开拓、进取的契机,全校师生焕发了极大的工作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我校狮子舞教育团队全体老师,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围绕着“校本课程”“课题实验”、“课堂教学”、等方面,认真开展了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不论是论文的撰写、学科的评价、示范课的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课题研究的认真态度,触发了他们对课题、新课程改革的种种思考和作为第一线教学者的真实感受,体现了老师们的开拓创新的新观念。

去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力量编制了校本课程《少年狮子舞》,课程活动分为普及项目和特色项目。普及项目侧重于在体育课中实施本地特色小狮子舞基本常识和基本功的教学训练,而特色项目主要为学校小狮子队特设的训练教程。

在舞狮教科研方面,我校卢昌福老师参加了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五期“个人课题”市级立项课题《传统狮子舞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围绕如何把乡土狮子舞在狮子舞流传地所在学校进行艺术传承的探索,并成功结题。 2011年《民间狮子舞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区级课题立项,业已成功结题。论文《民间狮子舞在体育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区二等奖。

结语:

回顾过去,多年艰辛,成果丰硕,但挑战明天,不断超越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扎根基层,服务学生和家乡父老的舞狮教育理念,将在教育特色发展中越来越坚实。我们将秉着来源于草根、升华于创新、服务于学生的情怀,将狮子舞艺术教育与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常规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和社区艺术实践为辅,不断超越攀登更高的狮子舞教育高峰,我们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更好地开展好学校狮子舞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相关创建,把我校的狮子舞教育工作引向深入,推向更高水平,为学校特色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为我们指出我校狮子舞艺术教育工作的不足、留下宝贵的意见,使我校的狮子舞艺术教育在不远的将来有更深更远的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