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 “掷”地有声
发表日期:2014/5/27 9:18:38 出处:本站 作者:卢昌福 有950位读者读过
“投”石问路 “掷”地有声
------江宁区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评课综述
铜山小学 卢昌福
2014年5月7日至8日在上坊中心小学举行的江宁区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评比及展示观摩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参赛教师说,“结果并不重要,经历就是财富!”;观摩教师说,“收获颇丰,不枉此行!”;评课的老师说“感受很深”。2天的评选活动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启迪。
此次活动我有幸参加,并全程听了12位来自各片区推荐上来体育教师执教的体育课。本次评比活动采用规定主教材、辅助教材自定的方式。既我们常说的“同课异构”,规定的教材都是一些常规性教学内容,意在考察参评教师解读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纵观12位教师执教的体育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能力以及课堂的掌控。基本上都反映了每位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既有共性特点,也有亮点闪现。
现对12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作一简单的综述:
一、精彩纷呈
(一)、注重技能教学
在贯彻本学年度教研室总的工作思路,强调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业务支持的精神中。全区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得到凸显,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性质。12节课的任课教师都能够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在目标多元的情况下,其核心目标就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其它的目标,而不是将其它目标的实现游离于运动技能学习之外。
江宁小学的孙金华老师上的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课堂教学围绕运动主线设计了数个多人合作学练的内容,从激情导入的“石头、剪刀、布”游戏改编,运用到投掷教学中,从学练探究的口诀结合----师生慢动作同步练习-----挂图对比体验。对所学技能进行强化巩固,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练中掌握了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技术动作、学会了“侧向”动作和“投”的两个重要技术知识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练习积极性较高,掌握运动技能较好,运动兴趣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我们都说,讲一千次不如示范一遍。清水亭王孝玄老师对此把握非常到位,王老师能针对小学生感性认知强的特点,多点示范,更为可喜的是王老师能够运用其渲染力极强的语言和气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技能教学的更好的开展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从 “小战士学本领”,以建立动作概念;分组两边投掷强化技术动作熟练程度;分组对照挂图及拉限制线以提高投掷动作的准确性,学练方法层次清晰、循序渐进,教学效果明显。
(二)、革新学习方式
观看了12位老师的课可以感觉到我区现在的体育教学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变学科结构为学习结构,改变过去学生的被动执行任务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
湖熟小学周晓老师、陆郎的吴倩老师在投掷教学中并没有先入为主地讲解、示范投掷的技术动作,没有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而是让学生在场地自行玩纸球,特别是提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让手中的纸球砸地反弹的最高。然后进行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症结所在。上坊小学杨松老师、上峰小学的朱述良老师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投掷体验、尝试,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总结出侧向投掷的技术要点。教师再归纳、提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学练,最后通过游戏竞赛对所学运动技能加以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评价功能
12节参评课中各种评价手段被充分运用,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教师独评等各种评价形式,并注重每个教学环节和练习过程中的评价。通过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练的兴趣,一个个技术动作也在评价中得以强化,从而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能在教师评价过程中折射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能力。
上坊杨老师在评价学生投掷时说“同学们加油,你们最前面第一道线是投掷达人线;第二道线是投掷新秀线;同学们投掷结束时达到第一道线的同学高高地举起双手,第二道线的高高地举起单手,有进步的进步的同学请拍手”,短短一句话反映了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核心理念的深刻把握;铜井李天成老师在评价时更富于寓意,“我们都是投弹手,都是为了消灭敌人,如果你把炸弹投在自己的面前,消灭的就不是敌人了,要想消灭敌人,我们该怎么投”李老师使投掷不再是简单的为了投掷而投掷而是把技术教学隐含在游戏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效果明显
本次12位老师在区级赛课中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练习方法,充分保证学生的学练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有参赛教师都能把每节课的学生练习密度保持在40%以上,11位老师上课学生的平均心率达到120次以上。由此可见参赛老师为学生的技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练时间。
二、商榷之处
(一)、组织形式合理性有待提高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器材的运用都应紧紧围绕课时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次评比课中,部分教师在队伍的调动随意较大。
如:本来教师设置好的场地上就已经安排好的站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完全可以利用现成的站点进行集体性的热身操及相关活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进行站位。这样既节约了队伍调动的时间也让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时间更加充裕。
(二)、教学口令科学性有待提升
此次教学比赛中部分教师的教学口令出现的偏差,首先是的哨音的规范,该吹哨时不吹,不该响哨时乱响。有位老师在某个环节教学中讲一句吹一声哨,讲一句再吹一次哨,有那个必要吗?另外对于哨音,整体感觉我们现在的年轻教师哨音没那么干净利索,没那么响亮,略感沉闷。
其次,跑步成便步的口令,很多老师喊成了跑步成齐步走,细微之处有待充实。
(三)、教学安全重要性不能忘却
安全就是最大的“健康”,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在安全上欠思量,那就无从谈起 。例如:垒球投到了老师或同伴的脸上、身上。这些问题一定要避免,无论在什么场合上课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场地器材进行安全布置、对学生身体和技能状况进行准确判断能、对教材难度与进行教学安全化处理,对各种潜在危险能进行准确预测和排除。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千万不能有半点麻痹大意或存有丝毫侥幸心理。
三、最后一点建议:
1、师傅的课设计得再好,徒弟如不深入研究、体会也不能够把课的精彩之处展现出来。所以还要多磨砺。
2、不要把精力放在器材、场地的布置的布置上,多研究教和学的针对性上。考虑细节,细微之处见功力。
3、多学习课堂的应变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