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发表日期:2009/12/29 16:37:4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01位读者读过
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我们家长的关注。确实,家庭教育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家庭教育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是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打、骂、说”是不是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 孩子在保姆那得到的东西,对孩子语言的形成及性格的培养的作用。 2、长期性。 3、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①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的问题。 ② 离婚的夫妻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在情感上体现。 4、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我们先谈学校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学校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对孩子施加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包括国家、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流的教育,也包括大量无序、杂乱的影响。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说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现在的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互联网,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一方面在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让人防不胜防,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教育影响最广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的对孩子教育的合力。 四、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是怎么看的?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太少了。 网上的资料:北京市的一次调查后认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困惑。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老师的子女是否都能考上大学? ?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是不是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内,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我们的家长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了,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孩子 → 父亲 → 母亲 农 村 孩子 → 母亲 → 父亲 城 市 父母 →孩子 现代教育观 幸福指向 → 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情感教育专家说:一个家庭中最为紧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经营。不妨告诉孩子: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例: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说的例子-------米饭从哪里来? 幸福指向→ 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家长放手----------才能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1.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现在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少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啃老族”的出现。“啃老族”指既没有上学也没有就业或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但必须依靠父母养活的青年人。 所谓“月光族”就是一到月底就把零用钱用光光、花光光的人,你会不会成为“月光族”的“负翁”呢?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因材施教,让孩子灵性永存。 ① 不要当着孩子数钞票 ② 初中、高中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培养幼儿做家务全方案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 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 美国的家长是“假装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 日本的家长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7:完全讲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从前的家长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容易太讲民主。父母作了一个决定,孩子尖叫为什么,你解释,他再问为什么,你再解释。其实他并不真的想寻求答案,而只是引诱你进行一场辩论,而无论你表达得多么清楚,孩子总会有自己的理由。 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迁就退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要不带歉意与威胁地说明,“因为我是父母,所以做决定是我的责任”。 误区8: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连贯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辈宽容父母严格,爸爸性急妈妈心软或者爸爸豁达妈妈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于是就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 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能无限上纲,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事无巨细、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 正负抵消为零的原则→李罗娃的故事 3、教育方式的误区。 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 放纵型。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确实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是工作最重要。 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面发展观 家长注重对孩子的身教、言教相结合,要不仅重视孩子的文化课,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顶嘴,大人也没有及时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和大人顶嘴的习惯,大人可能还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顶嘴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在孩子的不良习惯刚开始萌发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顶嘴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纠正过来,在形成稳定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比如孩子要担任班级干部,父母怕耽误学习时间,坚决阻止,这样的事不少,其实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当了班级干部,自豪感增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让自己的学习也要比别人好,成为别人的榜样,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一般也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4、家庭教育内部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分歧,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商量好统一的原则,然后共同的面对孩子,否则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就不知听谁好,有的孩子可能还钻空子,谁的意见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父母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长期下去,孩子肯定发展的不够好。 家庭教育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的小事,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长都有责任使教育形成合力,培养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