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
发表日期:2007/11/30 11:06:5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30位读者读过
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影响 |
2007-11-20 19:52:30 余世平 |
他人的活动构成了孩子的物积环境,环境的优劣程度决定着孩子的物积过程和物积结果。 孩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从心智的角度来审视孩子,我们发现孩子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原始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观点和心理状况,来自于三大系统的信息沉积。这三大系统是: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系统。由这三大系统的沉淀作用而决定孩子的动因结果和满足感。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系统的直接、间接影响,对个体的孩子而言,他们正是三大系统的“物积”承载者。孩子都会因三大系统所产生的种种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因此,家庭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初载体;学校系统是人力资源的培植体;社会系统则是人力资源的表现体。所以,孩子的心理环境是受这三大系统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资源体的体能、技能和潜能的不同表现结果。 家庭系统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人类繁衍规律告诉我们:孩子的性格、意识和能力,首先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心理、心智的直接作用者。从简单的称谓如“爸爸、妈妈”,到认识事物如“食品、物品”,以至复杂的思维活动如“做活、回答问题”等等。这都是家长通过已知事物转移给孩子的,让孩子成为家长知识、领悟、感受的储存者、复制者。所以,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得知,家长对孩子的作用可以影响其未来的思维与习惯和心理健康的程度。据统计:①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讨厌有家人相伴的竟占50.1%;②由于家长长期无条件的关心,致使中小学生中竟有2%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斑马线;③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无法解决时会求助家长的占10%,会求助同学的占15%;靠自己解决的占50%。这说明:家长的溺爱或武断让孩子产生了心理危机;家长的施压或方法不妥让孩子产生了渴望独立,不想再受到家长庇护、关照的心理现象。 作为孩子,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就是要接受教育。因此,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以外,几乎都是与家人在一起。所以,家长的责任、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据统计:①11%的家庭长期吵架;②9%的家庭严重缺乏道德意识的培养,27%的家庭处于责任、道德意识不强的范围。这样的结果:易于让孩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不谦让、不尊重,没有承担意识和尊重他人意识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③19%的家长不会和孩子们谈论工作中的事情;④28%的家长不让孩子们知道家庭的经济状况;⑤32%的孩子希望家长能与他们共享学校的趣事。这反映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真正理解,当然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能融入集体和缺乏友情、没有信任和产生封闭自我的心理障碍现象。⑥孩子在家庭里有固定家务活的也只有25%,没有固定家务活的19%,斥问为什么会让我做家务活的竟有4%。这样的孩子出现懒惰和没有责任感、没有合作意识的心理现象就显得很自然了。 笔者认为:孩子的责任意识是逐步培养和建立的;道德意识是不断提示和影响的;生存意识是长期磨练和感悟的。如果照上述数据一直不改变,那么某一天有的孩子心理失常了、行为违法了,那实属正常。因为家长沉积给他们的信息和潜意识的心理影响就是这么单一、这么狭窄。所以,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就默化成为不平常的状态。 经验唯物主义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个道理家长谁都明白。但在这里我们可作出另一种分解:当孩子小时的不良习惯就给予严厉纠正,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不断提示和引导。这样孩子就会将正确的信息记忆于大脑之中、储存于内心世界,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烙印。这一“设置”结果,就会让孩子今后的错误率大大降低,其心理接受能力也自然得到极大的提高。 因此,家长对孩子扶助的果断性、意识的引导性,将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心理影响和孩子对学校、对社会中的认识与其环境的适应、融入与应变的能力。 学校系统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等,这些观点无不体现了教师身份的崇高与威慑力;“养子不教父之过,教子不严师之惰”的经验总结,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明显的统一起来。但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教育结果,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情理”之事。据统计:教师队伍中对现行教育体制不满的占71%;困惑者占33%;渴望教育方式能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占74%。在教师队伍:向家长索要礼品者有之;多交钱就认真教者有之;奸淫学生、处罚学生以至造成学生自杀者有之……可惜!学校是培植资源的地方,教师队伍的纯化与提高,决定其培养优秀资源的能力。师者在抱怨、困惑、无奈、无助的心理情形下怎么育人?个别教师的过激的言词和手段;极端的空虚和无知;偏激的思维和态度,“点缀”出一起起骇人听闻的“丁瑞婷事件” (注:重庆一学校,因老师批评丁瑞婷说:“你成绩不好,长相也差,当三陪小姐坐台都没人要。”让丁羞辱而跳楼自杀)。由于教师思维上的差异,一直遵循着“高分学生是优秀学生”这一坚定不移的观念,因而有37%的老师认为可以教会学生的创造力。难道创造力真是可以教会的吗?更不可理喻的是,面对教科书本中的错误,不能理直气壮的去纠正和申改。照这样下去对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了。学校一致倡导着两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教师导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须知,社会的快速发展仅仅只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填充吗?为什么不可以提议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提疑也”。如果让学生提出质疑、提出想象,会让老师难堪、尴尬吗?难道不可以用另外一种思维、一种心态、一种心理,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未知事物的同时获得更多想象的空间。 作为学校,有的提出资源共享,有的提出合理分配。但为什么学校不执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体制呢?我们实施义务教育,对!但为什么我们要借义务教育的名义而收录一批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老师,可能教出一批批不正常的学生呢?如果执行优胜劣汰,引入市场机制。那竟争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据统计:①当和同学发生争执,无法解决时会求助老师的只占5%(其中男生占29%、女生占71%);②当受到委屈时,能倾诉的对象回答是老师的仅占3%(其中男生占44%、女生占56%);③在最崇拜的人物中老师占8%、家长占8%、上帝占8%(其男女比例掺半),而把奥运冠军作为崇拜人物的占15%、影视歌星的占46%。可见现在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可程度是何等之低,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试问:学生的心理怎么了?是谁在影响着他们?在调查中:“假如你在街上看到他人遗失的一串钥匙怎么办?”时,会捡起来交给学校的学生占19%(男女掺半)、捡起来交给家长的占6%(其中男生占39%、女生占61%)。这么一种思维,这么一种对环境事物的不客观认识,导致遗失钥匙的人到什么地方去找回自己的东西呢?难道遗失东西的人会想到去学校、去学生家里要回自己的遗失之物?因此,孩子的心理遭受了极大的负补偿需求。遗憾!人文教育差矣! 上述种种缺陷的暴露说明,学校的教育匹配速度与社会的发展速度是绝对不等同的,学校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学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教科书以外各类知识,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健康的心理状态,优秀的人格魅力和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来影响、培植学生,并鼓励学生提出疑虑,刺激学生的欲需,引导学生的动因,把学生真正视为一个可待开发的资源体来进行工作。这样就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学习环境,并能真正的起到挖掘、培植人力资源的目的。因为教师自己本身就是国家、学校的人力资源,学校系统中的资源储备与整合、利用与再生能力,决定了对其学生这一资源的培植力度。如同一块泥土,我们通常只用以做砖瓦,突然间发现还可烧陶瓷!惊喜时更可提炼某一特殊材料!如果用这样一种思维、这样一种心理,自然就会让学生的价值在“物积”中得到产生和体现。 社会系统对孩子的影响: 2004至2007年间中央政府将会投入100亿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的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但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度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提高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系统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娇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难道他们就该自杀、就该消失了吗?试想坐轿子:每个人都喜欢坐而不愿意抬,但如果都去抬轿子或都去坐轿子,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性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因此在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目前在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占56%(男女比例对半);家长要我学的占3%;讨厌这样学习的占9%(其中男生占74%、女生占26%);对学习无所谓的占17%(男女比例掺半)。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了疑惑、感到了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 目前,“独欲强置”现象实在太多。即:在家长、在学校的视野里,常把孩子、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翻版”或是个人目的的表现实施对象,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校间的对比、同事间的攀比、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牵连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一人上重点,全家(校)都光荣!”这一现象实在普遍。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自由的空间,真诚的环境”,而是以一种“己(个人或集体)、欲(希望或意图)、定(计划或目标)、限(规定或制裁)、比(对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种压制、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这样一种现象、这样一种环境,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资源体?不!那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是对国家、社会的不负责任!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解、重组,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据调查,少年犯中85%的来自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消耗时间的地,方70%是网吧。学生“5+2=0”的现象时有表现(即:5天在学校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2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无约束的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导致为0)。孩子对社会环境的事物认识与判断,其心智是受“物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孩子的心智影响因素 无论是将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资本,都永远离不开对其人力的教育、引导与监督和运用。人口的数量等于人力资源的数量,而人力资源的价值则又取决于教育技能高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度。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应只将着眼点聚焦于企业来谈人力资源,而应当从宏观视野以微观角度来对单位个体进行研究。如同“肢体效应”一般,国家、企业、家庭是相对的一个“整体”,而每个人即每个资源便是某部分“肢体”,每一个“肢体”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整体的变化。人力资源是“活”性的变化资源;是具有创造性的资源;是无限量的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因此对人力资源的运用,就具有前瞻性、经济性和互补性。对于孩子、对于学生正是我们家长、学校、社会所期待的延伸性资源,他们不属于哪个家庭、哪个学校,而是属于一个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