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心理咨询>>心理资源>>正文

千万别节食

发表日期:2009/5/7 15:03:0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88位读者读过

千万别节食



  Ⅰ.你也许正在为是否该节食而苦恼,在做着坚苦的心理谈判与斗争。
  一方面是避免饥饿的要求,另一方面,却有着节食的目标,在这场内心的“趋避动机冲突”中,你倍感煎熬,而你中枢神经系统的注意能量,也正在被快速的消耗掉,一旦这种能量消耗怠尽,你将可能再次沦陷于食物的强大诱因面前。
  你有没有想过,在节食的这场斗争中,也许并不是你没有努力过,而是,你努力的方向有所偏差?
  温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具有最强大的动机力量,与其正面交锋,你怎么可能不败下阵来。

  那难道我们就听之任之吗?
  当然不是。
  可是,如果你已经做了第101次的节食努力,但仍然预感到将会出现第102次的节食努力,那么,为什么还要节食呢?
  千万不要再节食了——因为节食对于你来说,绝对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Ⅱ.也许你需要的,只是一种正确的对于饥饿信号的解释,也就是,正确的对其归因。
  前面我们说过,你进行了饥饿与节食的斗争,但却失败了,为什么呢?
  因为从一开始,你就认定了你是饥饿的,而饥饿就应该进食,而节食,就是要与进食的需要做对抗,做斗争——然而,斗争就一定会有胜有负,也许你偶尔获胜了,但下一次的失败也许来的更加惨烈——因为你的对手,饥饿,将与你共存亡。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饥饿的信号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刚出生的孩子就知道吃奶,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留有空间供复杂的心理活动容身。
  但我要说的是,对于孩子是这样的,但对于成人,情况则有可能复杂的多,一种行为的潜在能量——包括进食——是决定于驱力(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比如饥饿,产生的一种要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动机)与习惯的乘积的,即P(潜能)=D(驱力)*H(习惯),而不单单是驱力,而习惯的情况,就可能复杂的多。
  所以,我们是有可能对于饥饿,做出不同的归因的。

  对于饥饿的恰当归因,也许存在下述几种:
  1、饥饿的信号很大程度上是由习惯决定的,而事实上,我的身体并不需要进食。一旦你认为饥饿是需要进食的信号,认为这是一种强大的生物本能,不可避免,那么你就可能将自己引向绝境:如果我不吃东西,就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死亡,而这个时候,你可能就再也抵挡不住进食的需要了。而如果你认为,饥饿信号可能只是一种习惯,就是说,我习惯于时不时的吃点儿东西,这与我身体的需要没有根本的相关,就像有些人习惯于对着自己的布娃娃说话,尽管你有向布娃娃说话的冲动,但很明显这不是个体作为生物存活的必然前提,那么你就有可能忽略饥饿的信号,并且不再进食。

  2、饥饿的信号可能意味着其他方面的不平衡,而并非饥饿本身。人们有很多迷信,但也许你还没有发现,对于自己的知觉,人类也存在着许多迷信。饥饿可能就是一种。事实上,截至今日,我们人类尚不能完全准确的描绘出人类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机制,那么,饥饿感的产生究竟是受什么控制,又与哪些心理因素相关,这仍然是一个迷,而凡是有迷的地方,就可能发生迷信。我们迷信当饥饿感产生时,就是提示我们要进食了,但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呢,也许未必。我们知道有这样的情况,当一些人面对一种危机情境时,他有可能会产生要去洗手间的冲动,而事实上,也许他根本就不需要去洗手间。同理,饥饿感的产生,也许与进食的需要无关,而可能是你对于当前正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回避,比如,你可能正在工作,你已经感到非常疲倦了,你想逃避它,但可能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你找不到适当的借口,于是饥饿的感觉出现了,它帮你回避掉了手头的工作——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你要做的,也许只是回避掉眼前的情境,而回避眼前的情境,却不一定要依赖进食,喝水、听音乐、睡眠,甚至是户外运动,都有可能消除眼前的这种饥饿状态。

  3、对于身体不适的不恰当归因有可能导致过度进食。你有可能解决掉了饥饿信号的问题,但还有一种情况却是,饥饿信号并没有出现,你的进食是由于其它情境的诱发而产生的。最明显的诱因就是身体不适。很多人的肥胖不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而可能是一种爆发性的短暂的过程。比如,有些人大病一场后,身体迅速肥胖起来;有些人在换了一份工作后,体重明显增加。这其中的道理也许很简单:对于病人,他们认为大量的摄入食物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恢复很有帮助,于是有可能是,在没有饥饿信号的情况下,他也大量进食;一些人在面对新情境、新工作时,可能感到很大的压力,或者,在一场繁忙的脑力劳动后感觉很疲惫,于是他们错误的选择了缓解压力和疲劳的方式——进食,而事实上,他们的机体并没有产生饥饿的信号。然而事实上,进食只是缓解身体不适的一种方式,而且,很有可能还算不上是有效的方式——过度饮食除了为机体提供能量外,在消化的过程中,还增加了机体的负担,而对于食物种类的错误选择,结果则有可能是摄取了过高的热量,而并非能够缓解疲劳的营养物质。
  此外,有些人可能还有以美食来犒劳自己的习惯,这种自我奖励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只有认识到自我奖励的方式应该做到多元化、丰富化,这种自我奖励才有可能在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又不至于将自己引向被动的局面。

  Ⅲ.总之,我们需要做的,也许根本不是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去节食,因为在你面对饥饿信号冲击的时候,你会找到一万个理由去指出盲目节食的危害,而最终引诱你又回到了美食的怀抱。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也许只有两点:1、正确认识我们机体对于能量需要的尺度。多少能量就能够满足你一天生活的需要,这才是你真正需要关心的;2、戒除对于饥饿信号的盲目迷信,养成一种内控的、积极的归因方式,不再做自己身体的奴隶。

  一旦做到这些,你将发现,健康与美丽原来就在自己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