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心理咨询>>心理图书屋>>正文

依赖心理疏导

发表日期:2007/11/15 12:41:2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20位读者读过

依赖心理疏导

  某校有一对读中学的兄妹,在一个寒假里,父亲出差未归,母亲又患病住院,于是兄妹俩日常生活乱了套。他们在给老师的信中这样说:"我和妹妹跑进跑出瞎折腾,面包饼干充肌肠,没人照管的鸽子饿得慌,’咕咕咕咕’乱叫嚷。唉!父母不在什么都变样。"有的班主任这样说:"现在的学生干部不得力,老师拨一拨,他们才动一动,有时拨了还不动,真是急煞人。"

  以上二例反映了现在有相当一部份中学生有极强的依赖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今天中学生成人意识加强、自立要求提高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强烈的依赖心理,这是一个矛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心理,以真正完成至关重要的心理断乳--"脱离父母监护,成为独立的人",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反映在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即家庭和学校里。其主要表现是:对于经过努力可以胜任或可以学会的事,却不去努力而求助于他人,而一旦离开别人的帮助他们就无所适从。有人对"依赖心理"编了四句顺口溜:"国家大事归中央,个人生活靠家长,学习自有师友帮,何必自己伤脑筋"

  有依赖思想的人,学习上不肯下苦功,不愿意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见解。习惯于抄笔记、抄书本,甚至抄他人的作业,习惯于问答案、对答案、抄答案。生活上缺乏自理、自治的能力,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常常自顾不暇,更谈不上去为他人服务了。有的中学生平时不迭被、不扫地、不洗碗筷、不洗衣服,更不用说做菜煮饭,一句话,靠别人"侍奉"过日子。

  中学生的依赖心理是由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界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诱发的依赖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在生理方面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自我意识增强,但由于血缘与经济原因,他们往往处在自立要求与依附关系、物质需求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多种矛盾之中。而这一切会不可避免地诱发、甚至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

  其次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诱发或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都把"听话""好学"作为"好学生"的标准,忽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意识、独立人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尖锐地指出:"把自己的责任局限于单纯为子女服役的母亲,已经不是一个从事教育的母亲,而是子女的奴隶了"。在我们周围,甘愿为子女当牛做马的母亲还是为数不少。她们自己省吃俭用,供孩子吃好穿好;她们生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宁愿自己超负荷地承担全部家务,甚至不厌其烦地帮孩子检查一道道作业、整理衣物、收拾床铺、端水送食……总之,"只要孩子功课好,衣食住行全由家里包"。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意识、动手能力、服务精神、劳动观念都逐渐泯灭了,依赖心理就越来越严重。

  再是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重书本、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灌输、轻创造,重管理、轻疏导的倾向,以及"师道尊严"的流毒。如果抱怨当代中学生是"抱着长大的一代",那又是谁在心甘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地抱着他们呢?中学生依赖心理的滋生不是与这样的教育有关吗?这是值得每个家长和教师共同反思的问题。

  此外,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依赖心理也有影响。例如"长官意志""家长作风""谁官大,谁说了算",等等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既然"不靠数理化,只要一个好爸爸",就可以铺路架桥,那又何必去刻苦学习、努力创造呢?还有"大锅饭""铁饭碗",也助长了依赖心理的产生。所以,社会作为一种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关系极大。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心理。一个人靠依赖是不能持久的,当一个人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扶持时,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独立生活,而单纯的依赖只能使自己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学生有依赖心理后,就泯灭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学习不求上进,日常生活不肯自理,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碰到问题绕道而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这就不可能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在校如此,如果离开了学校,踏上社会,一旦离开了"保护伞",就会不知所措,特别是在挫折面前,更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如果遇到激烈的竞争,就可能迅速败下阵来,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依赖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绝不可轻视。

  要改变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治理,持之以恒,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学习与生活相辅而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要求,不是以"听话""高分"作为标准,而是提倡创新、进取,自理、自立,着重培养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依靠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认清开放、改革的形势,"优存劣汰"的社会趋势,从小培养竞争意识,并在学习、生活中做好投入竞争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看到,中学生的依赖心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心理交错并存的,应利用其身上的健康心理(如自尊、自立、好胜、要强的心理)去克服、排除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因素,要注意切忌过多的批评指责,更不能嘲笑和挪揄。

  护短心理疏导

  "护短"不是中学生必然具有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思想、环境氛围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在中学生中很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也不能说学校和教师不提倡、不引导,主要是难于开展这样的活动。与此同时,中学生为自己、为别人护短的现象却大为增多,特别是教育不得法的家庭、学校和班级中,护短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令人忧虑不安。例如:

  某校初三班教室里一块窗玻璃,在课外活动时被打碎,谁是肇事者呢?班主任明察暗访,竟无人出来说明原因和承担责任,知情者也没有老师反映情况,班上众口一词:"不知道"

  某校初二班有几位同学互相恶作剧,把扫帚搁在门上方的气窗上,正好数学教师来送练习本,无端地遭了殃。"罪魁祸首"明明在场,但却都不动声色,那个逃避了"厄运"的同学在暗自庆幸的当儿也对此保持缄默。

  还有,同班的两位同学是邻居,可当一位同学的家长向另一位同学询问起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时,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那怕是在校犯了错误,受到惩处,也都不吐半个字。

  北京某中学作弊成风,学校采取变换考场,增派监考教师等多项措施,然而作弊者仍大有人在,只不过是"不避同窗避师长"而已。

  以上种种,主要是在护短心理驱使下发生和表现出来的。所谓"护短"心理,就是为自己或他人、小团体掩饰、隐瞒、辩护,甚至抵赖缺点和错误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对学生的成长、班集体的风气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必须充分认识护短心理对学生的腐蚀作用,认真分析形成这种心理的思想、社会和历史原因,并对此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生的护短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从思想上看,中学生具有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好表现自己、过分自尊、喜欢保守自己小秘密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有自己的小天地,喜听好话和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喜欢家长、教师过分干涉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成熟了,自己有能力来安排自己的一切。如果师长来指点、插手,就感到不乐意,如果批评、指责他们的不是,那就更易反感,于是他们的对策是:先是辩解,辩解不成,干脆抵赖了事。

  同时,中学生感情丰富,渴望友情,他们为了集体荣誉,为了自己或朋友的情面,明知不对也不愿张扬出去。有时,害怕得罪人,也是被护短心理左右的原因。

  从家庭与学校教育方面看,惩罚教育浓重的家庭、学校或班级,由于家长、教师动辄训斥、惩罚,喋喋不休的埋怨、指责、冷言恶语,有时还滥用家规、校规,致使一些中学生在恐惧、反感的同时,被迫采用相互袒护来同错误的教育相对抗。"护短",成为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从社会因素来看,历来通行"胳膊朝里弯""家丑不可外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以及"亲不亲,故乡人"等说法,特别是"十年浩劫"使不正之风抬头,更为人们的明哲保身、护短心理提供了"温床"。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桂起,事若关己,尽力回避",所有这些,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学生。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家庭和学校,几乎都遇到了新问题。中学生的思想、言谈、兴趣爱好、穿着打扮等很快带上了流行色,而教育者对中学生思想言行上的一系列变化往往难于适应、理解和接受,于是所谓"代沟"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与其解释不清,不如隐瞒了事,中学生的护短心理也随之日益膨胀。

  护短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于己、于人、于国家、于集体,都是非常有害的。首先,在护短心理的支配下,几乎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和短处。有了错误,不是认真地去分析原因,吸取教训,而是想方设法去掩盖它,用谎言去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有了护短心理,就难于做到对坏事防微杜渐,把必要的教育拒之门外,还易自吹自擂,给自己披上"正确"的外衣。其次,护短心理的学生,不仅护己之短,还护人之短,使别人也得不到及时的教育纠正。使人与人之间丧失必要的真诚与信任感,导致人际关系上的失调和恶化,往往给坏人坏事开了方便之门。其三,护短心理往往导致集体中是非不分,好坏不辨,歪风邪气滋长,小团体主义盛行,使班级涣散,关系紧张。该反映的不反映,该批评的不批评,事故就是在这种表面平静下酿成的,而且,护短行为还很可能发展成包庇犯罪分子。

  护短心理的矫治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大气候的转变,特别是党风、民风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如果我们能做到不为家人、亲友、领导、下属、本单位、本部门护短,那必然会强烈地影响到学生。学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教育,要勇于支持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正义行动,要在是非面前理直气壮、观点鲜明,对于虽然犯了错误却不护短的学生要认真表扬,毫不含糊。同时,消除那些对学生不合理的苛求,防止对问题处理不公,特别对差生要一视同仁,把严格的要求与深沉的爱护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护短"没有好处,"揭短"才能得到真正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