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
发表日期:2009/4/15 8:38:2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49位读者读过
我对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卢昌福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2007年4月28号,教育部正式启动“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工程,目的是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使众多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为的是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缓解学习疲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倡导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杨贵仁司长已把“大课间活动的落实推广”作为今年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又具体部署“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 ,推动大课间的实施”。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着重调查研究了我校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与动机,着重探索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为普通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共1180名学生,其中男生591人,女生589人。
本文对我校学生1180人,进行了问卷测评,有效回收率100%。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基本常规统计法。
2.测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2.1小学生参加大课间的动机与分析
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力量,大课间活动动机调查表三、四、五、六年级男生444人 ,女生422人.计866人
男生:
|
锻炼 身体 |
提高 学习 效率 |
丰富 学习 生活 |
发展 个性 |
提高 运动 水平 |
完成 达标 |
比例 |
153
|
76
|
56
|
27
|
39
|
93
|
人数
|
34.5 |
17.1 |
12.6 |
6.1 |
8.8 |
20.9 |
女生:
|
锻炼 身体 |
提高 学习 效率 |
丰富 学习 生活 |
发展 个性 |
提高 运动 水平 |
完成 达标 |
人数 |
93 |
78 |
85 |
16 |
11 |
139 |
比例 |
22 |
18.5 |
20.1 |
3.8 |
2.6 |
33 |
从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机的调查来看,男生排列在前三位的动机是锻炼身体(占34.5%)完成达标(占20.9%),提高学习效率(占17.1%)。女生排列在前三位的动机是完成达标(占33%),锻炼身体(占22%),丰富学习生活(占20.1%),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学习生活及完成达标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2.2小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内容兴趣分析与研究
一、二年级
活动 项目 |
篮 球 |
足 球 |
排球 |
乒乓 球 |
羽毛 球 |
三 踢 |
韵律 |
田 径 |
游戏 |
人数 |
38 |
46 |
21 |
25 |
22 |
56 |
32 |
33 |
48 |
比例 |
11.8 |
14.3 |
6.5 |
7.8 |
6.9 |
17.4 |
10 |
10.3 |
15 |
三、四年级
活动 项目 |
篮 球 |
足 球 |
排球 |
乒 乓 球 |
羽毛 球 |
三 踢 |
韵 律 |
田径 |
游 戏 |
人数 |
55 |
61 |
36 |
44 |
18 |
57 |
46 |
20 |
59 |
比例 |
13.9 |
15.4 |
9.1 |
11.1 |
4.5 |
14.4 |
11.6 |
5.1 |
14.9 |
五、六年级
活动 项目 |
篮 球 |
足 球 |
排球 |
乒 乓 球 |
羽毛 球 |
三 踢 |
韵 律 |
田径 |
游 戏 |
人数 |
63 |
76 |
46 |
73 |
44 |
56 |
10 |
26 |
76 |
比例 |
13.4 |
16.2 |
9.8 |
15.5 |
9.4 |
11.9 |
2.1 |
5.5 |
16.2 |
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来看,一、二年级同学排列前三位项目是三踢(17.4%),游戏(15%),足球(14.3),合计占46.7%,三、四年级学生排列在前三位的项目是:足球(15.4%),游戏(14.9%),三踢(14.4%),合计占43.7%,五、六年级同学排列前三位项目是足球(16.2%),游戏(16.2%)乒乓球(15.5%)合计占47.9%这表明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稳定趋于明显集中,。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大都选择有明显的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内容。
2.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十一月份出勤率分析
年级 |
出勤 |
备注 |
一年级 |
全勤 |
|
二年级 |
全勤 |
|
三年级 |
全勤 |
|
四年级 |
全勤 |
|
五年级 |
不全勤 |
|
六年级 |
不全勤 |
|
从十一月份出勤率得出,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出勤率最高,出勤率最低的是五、六年级,其原因是: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新的体育学习环境、内容、手段和要求等各方面处于了解好奇之中,加上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所以参加与频数呈最高状态。三、四年级学生相对于处于稳定阶段,五、六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负担较重,每年一度的小升初的毕业考试压力,故参加体育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出勤率略低。
3.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关注点
3.1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多年来小学生的“两操”,只是做一套国家规定的徒手操,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是被强制参与,因而“出工不出力”,收效甚微。因此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趣味性,实效性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
“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应包括“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两部分”。规定内容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眼保健操和广播操,自选内容可为各种健身操、跳绳、跳皮筋、踢毽、游戏等,还可以开展以组或以班为单位的小型比赛。这里须要强调的是,不论是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内容”的运动,还是完成“自选内容”的运动,在整个“大课间运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应达到协调统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热情;要做到形式与内容,活动与效益有机统一;切忌顾此失彼。
3.2大课间活动的特点
人的兴趣是可以改变的,同一个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会对不同的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何况,有些体育运动要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因此,“大课间活动”,应根据季节和环境的变化,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要不断更新,不可一劳永逸。适时变化,不断求新,时刻注意吸取具有鲜明时代感、活泼新颖的体育运运内容而进入到“大课间运动”之中,从而确保“大课间运动”青春常在,魅力永恒。
“大课间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到器材、场地、学生人数约制约。因地制宜,一材多用,使学校的器材、场地能充分利利用,对学生自备的运动器材不应限制,但要求安全合理。体育工作人员是活动的组织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检查器材、场地,消除安全隐患。划分好区域,做到每一个区域、项目都有指导老师负责。
首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内容进行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为此,我们确定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含达标)等活动项目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爱好与特长自由选择。
其次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要兼顾到学生体育活动兴趣趋向于健身性和娱乐性运动的特点。选编一些学生直接感兴趣的教材内容。对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娱乐性运动,学校体育室应协同教导处、少先队等部门,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组织一些这类活动和竞赛。在抓课外活动同时,结合达标项目举行小型多样的单项比赛,对早操,校代表队训练进行齐抓共管,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我校达标率自90年至今均保持在95%以上, 其中优秀率达35%左右,在早操、课外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5年南京市教育局授予我校体育与健康普及型学校,2006年江宁区教育局、体育局联合授予我校体育传统学校。这些都是我们基层教师坚持开展体育活动最好的佐证。
4.结论与建议
(1)加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宣传工作,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加强组织及辅导工作。在早操,课外活动起核心作用,加强高年级学生大课间管理工作。
(2)学校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3)要完成增加学生体质的任务,仅靠每周160分钟至120分钟的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4)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大课间活动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经济、生活的改变和变化,终生体育之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是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大课间活动将成为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课堂40分钟完成不了的任务以及学习任务将在课外大课间活动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完成。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学校体育以及整个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