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发表日期:2009/4/13 13:58:3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77位读者读过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是师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作为十一五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负责人,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不同层面考虑问题,体谅学生和诱导学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并根据来自学生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机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唤起学生注意
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苦学、厌学的心理较为突出,充分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设计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学“包含除法”时,教师把题目编成谜语并用课件展示:“山坡有群牛,只顾吃草不抬头,但见牛角12个,不知共有牛几头?”这种提问方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引起了学生思考和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三、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师根据现有的教材,依据学生现有水平和能力,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现有教材中,同时使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梯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授课时间,因材施教,力求所有学生达到最佳受益程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灵巧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诱导学生的求知欲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诱导,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觉探索事物,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如:“圆的认识”,教师借助实物表演,形象展示出正方形和圆形车轮在行进中的特点,并提出为什么圆形车轮平稳前进,而正方形的车轮却使车身颠簸不稳?这就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五、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快乐,增强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是影响有效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期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积极的变化,注意发展学生的长处,唤起他们各自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体验到教师的欢迎,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六、转换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开发思维,主动求索新知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数学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形成一对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思路在于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表象思考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个人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如果切断了动作,往往切断了与思维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促使各种器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让学生在思考中操作,形成表象,为学生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基础。从而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七、精心设计练习,开发练习功能,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对新知进行巩固,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具有一定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多问多思,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处设计教学方案,拓展学生思维,从中领悟某些道理和发展规律。在应用题教学中,出的题目应该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学生便于理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心理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选择适当教学方法,这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确保课堂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