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心理咨询>>学习心理一点通>>正文

关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心理顺序的思考(转)

发表日期:2007/11/15 13:00: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37位读者读过

关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心理顺序的思考(转)

   近日,连听了几节小学语文语,看到一些现象,引起我的思考,写出来,向同道讨教。

   学生语文学习是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这样一个顺序安排的,这符合人的心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性特征。因此,在一些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也就按着字词句段簄这个顺序安排教学,把一些重点字词从文章中抽取出来,让学生读顺了字词,再回到文中读段、篇。但我在听课中感觉到学生把抽出来的字词读好了,对他们读好段、篇的帮助不明显。

   我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具体到每一篇或一段课文阅读学习,是否也是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把“零部件”做好了,再“组装”起来?从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文字符号,再回到感性的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应该是先有一幅幅“画面”的感性形象,进而生成情感和感悟,再有文字符号的认识、运用过程。因此,我更主张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句。一些词句,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只能是一些“符号”,没有“情境”的符号,便没了生命的张力。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先有了生命,才有承载生命的“符号”载体。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则承载生命的“符号”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学生可在比较中找到更适合的“符号”载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如果倒置了,先有生命的“符号”载体,再去寻找“符号”所承载的生命本体,则很容易在语文学习中出现鲜活生命的“游离”,不利于语文的人文性的落实,也不利于学生用好语文这一工具。

  另外,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性、感悟与对文字符号的掌握,应该是一个发展“链条”的不同环节,有些课上,老师把课文描绘的情境,做成一个音像媒体,并把课文的文字打印在画面下方,让学生一边“欣赏”不断变化的画面,一边朗读课文。这看似可行的东西,似乎是一个利用多媒体与课文结合的很好的方法,但仔细分析,这是有背规律的。把发展“链条”的不同环节做在一个层面上,不妥。学生一心无法二用,学生要么欣赏画面,要么只能看着文字朗读。我主张,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该从学的真实角度,从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好好分析其可行性,科学性。为用而用,就免了吧。

  以上个人思考,没想透,抛砖引玉,愿大家都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