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个人课题>>正文

《班级科技文化建设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7/11/15 12:34:1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479位读者读过

《班级科技文化建设的研究》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袁才方

一、课题的提出

“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教室清洁明亮,饰以地图、图表和伟人照片,并有可供游戏、散步的空间,可供观赏的花园,使学生来到学校就觉得快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在这里所讲的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其实更使我们值得一提的是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保障,是学校的生命所在。为了丰富校园精神文化,营造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基础性的工作是创建具有特色文化的班级集体。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就是班级特色文化中的班级科技文化建设。班级科技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条分支,是以班级为地位环境圈,以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为背景,以班级科技教育为抓手,以班级管理者为主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在班级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班级科技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影响着班级全体成员的活动和发展。

二、假设及目标

1、班级科技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有着极强生命力的特色活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可广泛参与,自主活动,实践体验,在活动中增加益智,在活动中激情生情,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懂得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班级文化洋溢着特色和活力。

2、对于各类规章制度的“硬规定”而言,班级科技文化具有“软性”的约束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参与创设的科技文化氛围中去感受、去领略班级科技文化环境所给与的熏陶,从而使班级科技文化成为班级管理的要素和手段。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强班级管理者的工作,激发班主任和辅导老师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在实践中使我们每个老师也都变得有特色。

4、用班级科技文化的理念统领班级工作,用班级科技文化的氛围来熏染学生,用班级科技文化的互动来影响学生,通过班级科技环境的感染,科技教育制度的导向,科技活动的影响及班级管理者的引领,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科学的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科技特色环境,让孩子快乐成长。

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科技教育环境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班级科技特色的环境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科技环境建设,在科技环境建设的同时,既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又在科技环境中受到教育。

(1)以“营造科技家园”为主题开展科技环境建设的活动。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并不是脱离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保证教室环境布置的科学性。在教室布置的过程中,每一张装饰画,每一条标语,每一个细节都要慎重考虑,使教室内外充满一种整洁、舒适、宁静、典雅、和谐的书香气氛,形成一个美好的求学场景,给班级科技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2)充分发挥黑板报、科技园地的科技宣传教育功能。

班级每一期的黑板报均要安排一定的科技教育成分,可以是科普知识摘录,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学生的奇思妙想选登等。在教室的后墙上,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一个科技园地,可让学生张贴自己科技作品的创意、功能的介绍,亦可将科学幻想画直接用颜料绘制于墙壁。总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材。这样浓郁的班级科技环境氛围必然会发挥其科技宣传教育功能。

(3)精心布置班级科技角。

科技角的布置主要体现在科技物品的陈列、使用与教育功能的发挥。可以倡导学生捐赠科普书籍、报刊供同学借阅,可以陈列学生的发明作品供同学参观、学习,可以开展小种植、小养殖的观察研究活动。

(4)“科技之星”展示牌的设计与使用。

为了在班级树立“科技小能人”典型,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心理,在教室要专门设置“科技之星”展示牌。“科技之星”由班级成员根据同学各自的科技作品集体评选,获胜者的照片及作品简介将上牌展示。

2、让创新成为班级科技活动的主旋律。

美国著名心理学吉尔福特指出:从狭义上讲,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人物的特征的各种能力。创造能力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的结果,还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气质特征,也就是创造性人格的问题。由此可见,创造性人格,即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多么重要。班级科技文化活动的创新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组织各种创新的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潜能的舞台,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自主合作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新的体验。例如,进行“科普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小课题研究时,班级可以定期开设“科普知识讨论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科普资料上提供的有关知识和结论,开展小调查、小统计、小实验、小研究等班级科技活动,去验证其结论的真实性。再如,在“创新方案设计”的小课题研究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四个研究小组,教师为学生提供某一切实可行的项目,由各研究小组设计活动方案,再集中评选出最佳的方案设计,由胜出的研究小组完成研究任务等等。

3、主体参与,焕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在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是履行班级功能的标志,构成一个能动的班级实体;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又是整合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诸要素,并最终内化为创新个性品质的载体。以文化为特征的班级制度强调的是学生与制度间的主体参与关系,而非被动接受。班级科技文化的制度建设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

首先,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本课程制度,创建针对学生实际的课程,比如科普书籍阅读课、创新方案设计课、身边事物研究课等。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组织制度、活动制度,如让学生自由寻找在班级里的岗位,让学生体验多种角色,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每月第一天为本月生日的学生过生日,每周开设一次科技知识交流沙龙,每学期评选班级的科技特长生、科技进步生等。最后还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班级评价制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成绩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评价。班级内的各小组成员在科普学习、科技活动等各方面的点滴成绩都可以放进袋子里,每学期举行一次“科技成果大展示”,各组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本组一学期来的成绩,然后由学生自己投票评出“方案设计优胜小组”、“科技作品特色小组”、“科普知识进步小组”。通过这样的评价制度,力争促进学生合作、求异、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前期准备(2006.3—2006.4)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并对此课题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对班级科技文化研究的现状,认识本课题的价值;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6.4—2006.10)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各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重点研究班级科技文化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班级科技活动文化建设。进行期中评估,调整侧重点。不断积累资料,及时提升成果。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6.10—2006.11)主要工作是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分析修订资料,收集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

五、预期的成果

1、《建科技特色环境,让孩子快乐成长——班级科技文化的环境建设研究》(论文)

2、《让创新成为班级科技活动的主旋律——班级科技文化活动创新的实践研究》(论文)

3、《主体参与,焕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班级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论文)

4、反映学生科技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关获奖材料。

5、班级科技文化建设的活动资料、科技特色作品、科技活动案例等。

6、《班级科技文化建设的研究》(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