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入手引导学生有效倾听
发表日期:2009/5/14 14:47: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16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铜山小学 翟小进
新课程诞生一个新的词汇——倾听,同时它也赋予我们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这里所指的“倾听”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梳理、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新课程给我们一个新的感觉就是课堂上“热闹非凡”——尤其是课堂上,爱说话的学生多(这也许是好的现象,也是学生年龄的特点),认真倾听的学生少(这也许是一个弊端)。那么,实施新课程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清除这个弊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我想,我们可以从多形式、全方位的评价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师评为镜,领会倾听的重要;生评为引,感受倾听的作用;互评为范,体会倾听的乐趣;论评为例,提高倾听的质量;自评为省,形成倾听的习惯。
一、师评为镜,领会倾听的重要
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前瞻性——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将是一种财富。我们老师往往片面的认为,一年级的学生讲倾听的重要性,他们明白吗?所以就用以前的手段:你不认真听,我就罚你。以此让学生明白只要不认真听,就是这种下场。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错误观点。这样的学生只是怕惩罚而去听,是被动的听,而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两者完全不同,最后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我们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渗透,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认真倾听可以得到表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倾听是重要的”的表象。
如我在教学用“越……越……”说话的时候,某某同学说:“红领巾越来越红。因为我们天天做好事,红领巾就越来越红了。”说到这里,学生鼓起掌来,见到没人响应,拍几下又放下了。我不失时机地对大家说:“说得真好,我要奖一颗星给他,还要奖一颗星给迪迪同学。”见学生有不解,我接着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在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后,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能动脑筋正确回答问题固然很好,能认真听同学的发言,给精彩的回答以掌声更好,说明这个同学不仅听见了,而且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认真倾听也是学习的一项内容,从而对“倾听”有了一定的领会。
二、生评为引,感受倾听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是权威,是不容否定的。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已不再是一句空话。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走出“师道尊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引”,让学生感到倾听的作用。
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在范读一段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和老树的感情。”……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融和剂。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 学生在欣喜、 “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 好好地表现一番。从中自然感受到了倾听的作用——只要认真听,
三、互评为范,体会倾听的乐趣
学生互评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倾听和思考,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互评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旁观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先肯定,再提不足,有建议更好)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金懿贤同学,你读得不错,真像和老树在说悄悄话呀!黄泽润,你就差一点,你和爷爷感情不够深,声音有点哑。”……慢慢的,我觉得学生由笼统的评价到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再到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学会欣赏他人了。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肯定,找到了评价带来的乐趣,再倾听时更认真了。
四、论评为例,提高倾听的质量
争论(论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评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进行高质量倾听能力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四季》一课时,我提问:“在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应。学生分成了几个组进行激烈地争论。“我喜欢冬天,因为夏天很凉爽。”“冬天不是很暖和,是很冷,我不喜欢。我喜欢春天,春天很多花。”“你说得对,冬天是很冷,但是可以打雪仗。我还是喜欢冬天。春天整天刮风,我不喜欢。”“但是春天让大地变得非常美丽。冬天太冷了。”……创新的火花往往闪现于思维之间的碰撞。在论评中学生的精言妙语不断出现。在此过程中,我不断用“你怎么说服他们?”、“他们还是不听你们的,你还能说说冬天(春天)有什么优点吗?”等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听得认真,说得在理,关注他们倾听出的不同声音,让学生敢于、乐于、善于把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连同自己的想像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与大家一起争论、一起分享。在争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能听出别人话中的内容,更提高了听的质量。
五、自评为省,形成倾听的习惯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些习惯的累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方面的影响,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在实践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人,通过一次小组活动,一节课,一天,一周的小节性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习惯。比如:在一节课结束后,我常常请学生评一评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见下表)。
[学生课堂自评表]:
我 能 行 |
认真听老师同学讲话 |
|
我记住了一些知识 |
| |
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
|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打五角星。学生对照自己和课堂表现给自己进行适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自我评价真实可信,对自已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强调,老师喜欢得到九颗星的同学,因为你们很能干,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但是老师更喜欢没有得到九颗星的同学,因为你们很诚实,而且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想下一次你们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星的。如此一来,使学生的自我评价真正落到了实处,也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次,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合作完成观察记录。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观察记录很快就完成了。我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还有的专门帮助字的,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方法特别好。”另一个组员补充道:“你看我们组的同学,现在都在欣赏我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可是其他小组的同学每次都自己顾自己,谁也不听谁的,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我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