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9/3/9 11:52:2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07位读者读过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郑宜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学生的个性成长是在班级的各种制度规范影响下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因而,班级制度起着观念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班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制度成为学生共同认可、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制度的根本就是人的执行与参与,人的因素便是班级制度生成的核心。

一、制度生成的人性化

有人笃信严师出高徒,要求严苛;有人主张仁者无敌,管理上又过于宽泛。就班级管理的目标而言,“严”和“宽”都不足取,制度化建设才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班级制度?皮亚杰说:“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只会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心灵”。班主任强令颁布的制度只能停留在学生行为的表面,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控制。班级制度的生成,首先要体现人性特点,关照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必须充分考虑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必须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如果制度的每一个要素都在老师引导下自然生成,那制度也就使学生与班级主动产生了关联,对制度的遵守与维护便成了学生认可的优先选择,这样生成的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会因为被同化成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充满活力。

1、以公约为手段。魏书生老师认为:“制度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在班级制度生成过程中,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尊重学生独立地位,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选择权,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体现制度生成的民主性。我们在班级制度或公约出台之前,可以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对漠不关心或持有异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个别交流与辅导。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所必须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是我们成长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合格小学生的重要标准。在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再集体构建一个“班级公约”,从而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为每一位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2、以塑造为目标。在制度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制度的塑造功能,而不只是冰冷的条文。班级制度的建设就是要由管理性向人本性转变,让学生在关怀和尊重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人人都会具有一些先天或后天而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但可以用班级制度来引导。在班级制度或公约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使制度本身成为学生规范行为,涵育良好道德素养的标准和指路明灯。在学生行为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班级制度就成了自我调节的坐标,而这一行为坐标恰恰是我们的参与者——学生亲身参与制订出来的。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的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显而易见,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集体自主内化的制度,它将会促成班级管理向高度的自主和自治的方向不断地正向迁移,使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制度内容的科学化

对小学生而言,制度并非越多越细越好,正如画家所言:“谨毛反而会失貌”。我们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体系。

1、突显个性。学生个性不同,建设目标不同,班级特色也会迥然不同。“百花”盛开的校园会越加美丽。比如,我校是科技特色学校,各班要建设班级科技特色文化,那么本班的优势在哪儿?有什么不足之处?本班的目标是什么?本学期,全体成员应该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具体到纪律、学习、文体活动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在制定班级制度前,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分析班级现状,明晰班级未来的发展目标,才可能制定出针对本班实际情况而又富有个性特质的班级制度,才可能最有效地促使班级整体文化及成员个体的和谐发展。

2、体现发展性

班级制度应该是发展变化的。就一个班级而言,学生有进有出,成员会有变化;学生在成长,结构会有变化;年龄在增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转移,因而,班级制度应该有发展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手段,显现不同的特质,形成一条具有个性特点的轨迹,体现着班级的发展与进步。另外,班级制度还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告诉学生要怎样做,还应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前,班级制度往往是偏重于考核与奖惩,一张大纸贴在墙上,有的名字旁边小红花一朵朵,有的则空白,我想如果只将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榜,对没有获得小红花的则是一种无形的人性关怀:难道他以后就不会获得小红花吗?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不够分明,而这种模糊的出发点却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制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却是有着重要意义。

3、增强科学性

班级制度的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现在不少班级搞“德育量化考核表”,我姑且不说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能不能用数字反映,那“考核”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无非是所谓的“奖优罚劣”,得9分的同学就比得10 分的同学道德品行差一截吗?如果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又该怎么办?那受惩罚的同学又会怎样看这张“德育量化表”?我认为教育并不回避惩罚,但要在科学的前提下,惩罚的科学性是要进行推敲的,而且必须从班级制度的推敲开始:什么样的惩罚可以被学生所接受?什么样的惩罚不会对学生造成身心的伤害?

4、扩大开放性

班级是连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班级制度对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忽视,体现了学校和班级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缺失。“友善用脑”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是学校教育的背景,家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完全可以在班级制度中将社会和家庭列为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对其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应用。我们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老师家访日,家长回访日,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通过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班级与家庭、班级与社会、班级与学校之间达致和谐,实现班级制度由多方参与维护,家庭社会学校齐心合力,让班级制度洋溢出浓浓的“人”情,让学生在关怀和尊重中实现自我完善。

5、维护整体性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要经营好一个班级,并取得实效,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总的原则是“人人有岗,事事有人”。从班级制度的职能来看,可以分为组织制度、常规制度、活动制度、评价制度等。如班级组织制度中任务的分工;常规制度中的执行与监督;活动制度中的目的与要求;评价制度中的奖励与激发,构成一整套制度体系,对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开拓进取,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制度评价的多元化

一个好的班级制度必须要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多元化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

1、正面评价机制。世上就没有不犯错的人,制度的实施是要将人管“活”(管是为了不管),而不是将人管“死”(用惩罚的手段将人定性)。制度的评价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肯定与激励的评价机制中健康成长。我们可以对制度执行好的授以荣誉,如在班级内设定“班花少年”、“蓓蕾少年”和“科技童星”,“文明少年”等,让学生都有成功机会,班级不再是只有几颗耀眼明星,而是形成“群星闪烁”的局面。

2、一事一议机制。班级内的各个成员在学习、活动、生活、劳动等各方面的点滴成绩都作为评价的依据,通过开展一事一评,引起全班性参与评价活动,对个案的问题展开剖析,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调控中,促进反思和新目标的生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一事一议的评价方式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契机,提供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提供了展示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提高。

3、集体参与机制。制度的执行必须有人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评价中来,既可以倡扬民主公平,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违反制度就应该承担一定的后果!至于谁承担?用什么形式承担?这是需要大家讨论的。有些可以让个人承担,有些后果也可以由全班同学共同承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有时,也可以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为使班级制度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并有效地指导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就我们班一段时间以来,在行为规范中有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并倡导大家积极地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然后,班委会对大家的意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提出新的建议。这样,我们的班级公约和规范要求在学生的自主反思和评价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总之,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通过对这种参与及体验,实现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自律和他律效果,以实现制度的激发作用。

4、自我约束机制。我们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个体行为习惯的塑造上,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自主养成。重疏导,轻惩戒,尽量弱化评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经常给学生及时的提示,同时又激发他们行为矫正的内在动力,进而达到行为的自我约束功效。

在班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制订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制度要弱化约束、分化、甄别功能,强化育人功能,这反映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优秀的班级制度文化正是推动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动力,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