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语感训练
发表日期:2008/9/12 7:08: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434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堂呼唤语感训练
作者 周小霞
语感,即语言感受力,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新课标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因而,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今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人具有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语感即为其中一种,是社会的人对语言的感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改变单纯一味地进行理论化逻辑分析的教学倾向,加强对文中具体语言与事物形象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于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词句,培养语感。
1、感受重点词语,培养语感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义,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评词语运用的妙处,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一文中,“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几句话描写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圈画出体现美好春天的词语,“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草、芽、花--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语,指导学生用轻柔、欢快的语气反复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春光的“烂漫无比”,再让学生带着表情练读。整个过程也是让学生自悟语感的过程,这样一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品味出文章用词之精妙。
2、领悟重点句子,培养语感。
教学中,应注意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其中蕴含之道理,使之受到教育和熏陶。如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文中有一句:“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是一个悲壮的特写镜头。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读完后的体验,学生在读、说的过程中,就会被老羚羊勇敢、果断的精神所震动,被它那临危不惧,牺牲自我的精神所感动。这一训练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体会到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了语感。
二、读中感悟,激发语感。
1、正确发音,感受音韵美。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清晰响亮的用标准语音读出文章来,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首先,正确发音,帮助学生发准鼻音,翘舌音和后鼻音等。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一”、“不”、“啊”等字的读音,会随不同词、句、语境变化。再如轻声、儿化现象在普通话中可以起区分语义或词性的作用,应该读准、读好,如“脚尖儿”、“雪球儿”、“雪末儿”等词。对于这些音变现象,应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把握语调、节奏、语速,感受旋律美。
文章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发音标准是读好课文的前提,但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念读”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课文内容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旋律美。如苏教版第九册课文《鼎湖山听泉》有一组排比句,写出了深夜鼎湖山泉声的特点:(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应读出一种轻柔的感觉;(2)、“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应读出一种清脆的感觉;(3)、“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应读出一种厚重回响的感觉;(4)、“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应读出一种雄浑磅礴的感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反复朗读,读出一种旋律美,培养了语感。
3、理解意蕴,情感共鸣。
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 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更直接更感性。如苏教版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一文,我们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从而体会天鹅那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初读课文后,我们可以问学生,读了课文哪儿让你感动?找到有关段落,反复朗读体会,练习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在学生自主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切领会、感悟,真正领悟老天鹅勇敢、果断、奉献,天鹅们的团结拼搏精神。指导学生用心地听、看、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音乐美。最后,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尽可能地带着表情去读,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与心灵,感受课文语言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课堂气氛也逐渐达到高潮。
4、朗读成诵,深化感悟,强化语感。
好的文章不但应要求学生朗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对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诗词或抒情的文章,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体验出文中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增强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长城和运河》时,先让学生反复读,仔细体味,让学生用赞美与自豪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背诵,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进而强化了语感。
5、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须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语文,培养语感,还要多写。写作的好处就是对听、说、读的最好反馈。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语文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我在指导写作中,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着手,强化基本训练,力求表达通顺、流畅、得体,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看图作文,材料作文,指导学生各种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过渡词语和逻辑关联用语使文章保持连贯流畅,读起来有纯正语言味道,有美感。只要坚持,日积月累,有了语感就会养成“用语文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想象,感悟语句的意境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外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然而展开想象对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利用课文插图想象,培养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看图学文,还有许多配插图的课文。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或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都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如在教苏教版第三册《2008,北京!》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教师可以指着文中的插图想象当时场面,问学生:“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场面吗?”学生:“沸腾”。通过想象,既让学生感受到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又体会到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语感也得到了培养,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2、注重课文语言想象,培养语感。
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想象,也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措施。如苏教版第三册《一株紫丁香》一文中,描写学生悄悄走进小院栽紫丁香的一句:“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学生的内心视象,把握句子内在的意思。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去想象小朋友怕打扰老师,踮着脚尖走路的情态,然后引导学生把读完后的内心体验倾吐出来,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感情。最后再通过朗读感悟文本,深化对句子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语感。因此,要体验蕴含文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文本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3、结合标点符号想象,培养语感。
在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中的标点就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标点,进行想象,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效果。
如《小鹰学飞》一文中,句子短促停顿形成的结结巴巴、急促倾吐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人们看到小鹰拼命飞翔的形象:“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小鹰奋力飞行的情景,体会小鹰一心想早点学会飞行的迫切心情。然
四、感悟生活,语感敏锐。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产生灵动,在脑海中形成声色皆具的图象。如苏教版《燕子》一文,教师在注重对学生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及小燕子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中如注重积累词汇、有感情朗读、丰富合理想象、联系生活经验,能有层次、深入地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