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营造氛围,激发情趣,让课外阅读由引领走向自觉

发表日期:2008/10/27 11:06: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33位读者读过

 

 

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让课外阅读由引领走向自觉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   郑宜军

 

有人说,课外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犹如阳光之于小树,可以照耀孩子的心灵,涵养孩子的品性,使孩子的视野得到拓展,心智得到开发,进而在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识能力中,思考问题和观察生活。也有人说,让孩子们以书为伴是在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我认为,从教学层面来说,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对学生智力因素及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小学六年里要有15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它以量的形式对课外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当前,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大多由老师自行组织安排,读什么,怎么读,有很大的随意性,在阅读的质和量上都难以得到保证。开学初,我在本班40名学生中作了一项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发现了不少问题:他们有人为找不到喜欢的书而苦恼,有人为没有时间读而焦急,有人因没有掌握读书方法而成效不显,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得不到有效地引导和促进而对课外阅读正逐渐失去兴趣。如何使课外阅读活动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想,我们必须从学生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把握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和促进他们去主动自觉地进行阅读尝试。

一、            创造条件,奠定活动的基础

有书才可读,环境可育人。我们首先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在班上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

(一)建书角。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我们采取的方法是:1、订,就是班级开源节流,学生运用出售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以及学校给予班级的奖金订阅书籍期刊(如一些经典的学生必读书籍,并且一届传给一届)。2、捐,就是班级任课老师,主动捐出一些自己的收藏,存入书库。3、借,就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4、凑,就是发动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集中登记存入班级书库。几张桌子一拼,标牌往墙上一贴,书在桌上一码,班级图书角就建成了。有了图书角,开展读书活动就有了基础;有了它,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除此之外,我们还协同组内老师广泛收集并定时上传一些适合孩子们审美情趣和阅读品味的文章、书籍到校园局域网上,建立了一个更大更新的网上书库。

(二)挤时间。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调查表明,大量的课外作业不仅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造成了学生身心疲乏,降低了读书的兴趣。为挤出阅读时间,我们按照新课标 “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对课堂结构做了调整:首先,改革作业方式,将所有作业都在课堂完成,课间不留作业,家庭作业主要就是读书。其次是按排专门读书时间,午饭后的30分钟设定为读课外书时间。另外,我们还把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继续读;也可以到学校网络教室,去畅游学校网上“书库”。至于阅读方式,不做特别要求,他们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读,也可以几个人一块读;可以边读边议,也可以边读边记。

(三)造氛围。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的。教室里贴几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引发的是学生的理性思考;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竞赛,开展给教室里的盆花起诗意名称等活动所激起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开辟专栏,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小博士打擂台,美诗文诵读等活动所激发的是学生的读书热情;花架上放几盆别有情致的花卉和盆景,营造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欣赏时,不觉中舍弃顽皮和浮躁,使内心回归平静与闲适。通过班级环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对同学们而言,潜移默化中使之产生“我要读书”的内在驱动力。

二、            规范要求,加强阅读引导

课外阅读绝不是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看看书而已,而是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正确引导,才能使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一)结合课文定要求。

即结合正在所学的课文,推荐、引导学生读与其相关的课外书。如学习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冰心的《寄小读者》;学习《海伦·凯勒》时,就推荐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或《史记故事》等。有时也可以通过适当拓展教材内容来引导阅读,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其它故事;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再引导学生去读《西游记》中悟空降服其它妖怪的故事。这些作品篇幅大都较长,不是一两天能读完的,引导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读完,就必须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提起所推荐作品中的一句话或一个人物,然后再告诉他们出自哪里及一些相关内容,有些什么有趣的情节,以此来激起他们的求读欲望。当然,老师抽空请几个同学一齐“清谈聊天”、交流体会,也是引导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兴趣的好方法。总之,方法要贯穿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要体现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

(二)结合单元定主题

阅读活动初期,最好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开展活动。主题是设计课外阅读活动的关键,它是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各种新颖有趣的主题,能激发学生参加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在活动中,我们常常结合正在教学的单元,指导学生围绕每单元的主题选择课外阅读。以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各单元可以确定下列阅读主题:(一单元)诗意童年、(二单元)科技博览、(三单元)逆境奋起、(四单元)辉煌杰作、(五单元)温馨情感、(六单元)艰难岁月、(七单元)珍爱环境。在每单元的教学课时内,每个学生都必须按老师的要求,围绕相关主题,精读几篇课外文章(书角里和网上书库上早已准备好),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三)结合目标定规范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既是检验学生读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检查学生读书目标完成情况的必要手段。结合读书目标和要求,一开始,我们制定了读书笔记的基本规范:即什么时间读了什么文章或书籍;文章或书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完后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有哪些句子或情节给你留下很深印象。起初,要求每次做笔记时都按此大致要求做,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做不同的要求,引导个性化阅读。读书笔记每周定时上交一次,老师对每人的笔记做相应的评阅和指导,以便学生及时改进读书方法。我们称这种做法为“牵引入轨,惯性推进”。

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积累厚厚的一大本《读书笔记》。这“成果”让他们很有成就感而格外重视,有人甚至还用牛皮纸做了封面并在其中题字作画,俨然看成一部珍贵的作品。

三、            开展活动,激发兴趣,促进活动再深入

课外阅读不能只止于读,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交流既是对读的升华,更是对读的促进。每周二的读书交流会都是班上最盛大的活动。活动分四步:说(读与创结合)、诵(读与诵结合)、谈(读与思结合)、议(读与赏结合)。人人有机会上台,个个参与表演。上台的学生,首先述说自己一周来读了哪些课外读物,可以实物展示,也可以小黑板列出书名,甚至可以用图画来描述,以表达自己的创意;接着选择自己读得最仔细的一篇或一段朗诵给大家听,可以自带配乐,也可以请同学当场伴奏,来演给大家看(理解不深,必然也读不出味来);然后,再用两三分钟来谈谈自己读它的收获和感受,以说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全班再来对所有登台发言的同学做一番评议,来个集体赏析,公认读得细的、感受深的、表演好的,可以得到老师一个桃,或一根香蕉,或一张卡片,或一本书之类的奖励。奖品虽不丰,实践证明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学们铆足了劲,读起书来格外勤奋,读书交流会也一次比一次精彩。

    在这里,课外阅读不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活动的促进和引导,从而摆脱种种禁锢和牵制,放飞学生的心灵,让阅读回归语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也同样在这里有了转变——启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大量地阅读,自由地阅读,放松地阅读,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他们从而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酣畅淋漓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文意,品味作品的原汁原味。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把阅读过程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扩展为思考、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语感水平、认识思维水平,将触角延伸至比课本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