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善导者善教也

发表日期:2008/11/4 11:50: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28位读者读过

 

善导者善教也

               

                ——《清平乐 村居》教学导入评析                           

 

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魏小刚

 

【课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导入。

一、由诗入词

师:谁来背诵一首古诗给大家听?

生背诵,师简要点评。

师: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自己先读一读。

【出示 宋·杨万里《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师: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学生听得入情入境。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古诗的大意。

交流后,师问:“诗中最有趣的是什么?”

生:儿童不会干农活,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

生:孩子们很有趣,也在桑树阴凉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他们干活很认真,干活的样子真可爱!

师:你读出了孩子们的可爱!齐读这首诗,把孩子们的可爱、有趣读出来。

评点由学过的古诗引入新课,亲切自然。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是为学习《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做铺垫的。

二、感知宋词

师: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一首宋词。

(出示《清平乐 村居》)

师:读一读,比较一下词与诗有什么不同?

生:诗只有题目,而词不仅有题目,还有词牌名。在这首词里,“清平”(lè)是词牌名,而“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不错!看来你课前查阅资料了。它应读作“清平”(yüè),“清平乐”是词牌名的一种,它原来是唐代一首曲子的名字。猜一    猜,“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描写了居住在农村发生的事情。。

生:可能是描写了农村的田园风光。

师:想一想,词和诗还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词分为了两部分,就像我们作文分段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词的上部分叫做“上阙”,下部分叫做“下阙”。

生:这首词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

师:对,词也叫长短句。

评点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词与诗的不同之处。

三、走近词人

师:我们常说,人有“四大苦恼”——“生老病死”。看词人名字“辛弃疾”中的“弃疾”就是抛弃了疾病这个苦恼,是多么豪迈呀!齐读词人的名字。

生大声朗读“辛弃疾”。

师:辛弃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领多年。21岁时,他参加了抗金起义军。后来陆续当过几任地方官。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其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到朝中主和派大臣的打击,他很不得志。于是在42岁时便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这首词就是他闲居上饶时写的。

评点品味词人的名字到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近了词人。

品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刚刚学习宋词,词与诗有什么么不同?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案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因为只有经过学生自我探究的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生命的灵动。此时教师只是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了解了词的特点,而且探究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

遵循了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温故而知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出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学习这首古诗价值在于,“由诗入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既为学生比较词与诗的不同提供比较对象,又与《清平乐 村居》在内容上相似。教师意在让学生多感知一些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诗词。在不知不觉的阅读感受中,学生便喜欢上了农村生活,喜欢上了农村风光。其实,诵读着这些诗词,学生的内心就会慢慢安详起来。

教师的提问、讲解恰到好处。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教师问学生诗中最有趣的是什么?(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同词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精当的讲解又扮靓了课堂。在介绍词人时,教师由“人生四大苦恼”讲解词人名字“弃疾”就是抛弃疾病之意。学生不仅很快记住词人的名字,而且由此大体理解人物的性格,多么巧妙!而简略的时代背景介绍,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时代,为理解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