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努力构建为问题而疯狂的科技育人空间

发表日期:2008/9/27 16:16: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53位读者读过

努力构建为问题而疯狂的科技育人空间

 

作者  郑宜军

 

 

什么是为问题而疯狂呢?我认为,它首先是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求实求真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圆满解决问题而努力的态度;其次,是一种毅力,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三,是一种信念,再大再多的困难,它也不把它看着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并且相信,只要是问题,最后终究会得到解决。第四,也是一种享受,把困难和问题看着是获得成功的开始,在探究问题中体验快乐,在取得成功中收获快乐。第五,它更是一种境界,人一旦沉浸到一心为解决问题的心境中,那么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外界其它一切干挠,他都会置之不顾。一个人一旦为问题而疯狂,那么探究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习也就成为快乐的事。

提倡为问题而疯狂,首先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直以来,教学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更不要说从中体验乐趣和喜悦了。于是我们造就出一种刻苦学习的最高境界“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兴趣学,就逼着学。“凿壁借光”、“程门立雪”所显现的就是另外一种学习,对感兴趣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去苦苦探寻,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新课改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由“学知”转变为“学智”,为问题而疯狂的提出就是践行了这一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在探究中收获成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其次,体现了教学的方式转变。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特点是有倾向性的,有人偏向于视觉感知,有人偏向于听觉,有人偏向于动觉,有人偏向于静静思索……班级统一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就是弱化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力, 不少学生的“潜能”不能得到很好展示。爱因斯坦小时候在班上居然算不上一个“好学生”,达芬奇更被老师批评为一个“坏孩子”,爱迪生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然而他们都不简单,都不是“差孩子”,在简单的教育中,他们是差点儿被抹杀的巨星。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指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孩子不适应我的教学方法,那么就让我教会他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个性特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学习知识。

问题从何而来?问题不会凭空产生,凭空产生的问题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么有意义的问题从何而来?1、问题从校园中来。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家园、活动的乐园,建筑布局,景观绿化等等,不仅令人触景生情,更是问题的源泉。2、从班级布置中来。班级也是问题的土壤,美丽的盆花、有趣的学具、迷一样的游戏、内容丰富的百科图书……都充满了一个个问号。3、问题从课堂中来。课堂不纯粹是一种预设好的套路,通过字面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思考;透过现象引发对规律的思考;通过已知情景对未知情景的思考……学生大脑中必然会充满问号。4、问题从活动中来。生动而富有趣味的活动,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如空降鸡蛋,航模比赛,生态考察等等,在动手实践中,他们头脑中会产生许多问题……总之,问题由思考而产生,思考又由情境而促发,情境要靠我们去营造。

我们怎样引导学生为问题而疯狂?1、去点燃为问题而疯狂的火焰。用什么做引线?用情趣:从儿童的审美眼光出发,设计活动;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即使他们脑袋中问题一大堆,也不会全心投入,更不会如醉如痴地去弄清究里的。2、晃动手中的桃。跳一跳摘到手中的桃,是教育学中的一段精典论述,我们的“班花工程”就是这样一个实践:闻花香,辨花色,赏花美这自然是学生很乐意做的事,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会进一步研究花的生长习性、栽培规律、药用价值等。随着探究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解决的程序也越来越复杂,有些还要通过调查或实验的方法才能再有突破。此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兴趣减退,我们可将“花王”、“药圣”等称号做成帽子,悬中空中等有志者去摘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研究写花的诗文,将花的品格内化为人格力量。一个活动,引发的是学生探究的无限热情,将知情义完美的统一起来了。3、用激励保持热情。为问题而疯狂的热情是需要激发的,持续的热情更是需要设法保持的。我们推出科技小能人,科技童星,目的就是通过树立典型,激发更多的探究热情;我们通过科技小论文的评比,发明大赛也是让孩子感受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通过设立创想园,建设种植、养植基地,目标也只有一个,就是供孩子有展示的机会交流的舞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形成为问题而疯狂的风气。一个典型,带动一片,许多典型,连接成面。在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我校就会形成一种浓浓的探究之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