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建设校本课程 培育学校精神

发表日期:2008/9/9 10:07: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86位读者读过

建设校本课程  培育学校精神

 

铜山中心小学     周牛宝

 

铜山小学有着自己的辉煌历史,积淀着较厚的文化底蕴。新形势下,学校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持续实施有形建设与内涵发展并举的战略。内涵发展一方面抓课程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努力培育一种积极向上,既能传承原有积淀文化,又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学校精神。

创立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权力。校本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洋溢的是本土气息,是校园文化的表征。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它折射出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和内涵,能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习惯。

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改变人,塑造人。走进铜小,就是铜小人。铜小人,有什么与众不同?或者说有什么胜人之处?经历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熏陶与熔炼,应该打上“科学”烙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追求的是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所透出的群体意志、信念、价值观具有“科学”的色彩。“执著与创新”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个走向成功的人必备的两种品质。我们将她作为学校精神加以培育,视其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把建设具有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从而提升学校生命的质量。

“执著与创新”,它是一种坚持,认准了,做下去。坚持不是重复,一件事,做出一百种花样,常做常新,精彩纷呈。它是一种守望,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之后,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之路。它是一种超越,永不满足,永远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执著与创新”,演变成琅琅上口的语言,她就是我校刚刚确立的校训——我行,我能行!你行,我更行!

一、整合校园环境,诠释学校精神。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教育资源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发展水平的外在标志。好的校园环境,蕴藏着学校的精神内涵,能产生一种文化底蕴,对塑造人的美好心灵,陶冶人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助于人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乡村小学是我们的定位,科技特色是我们的目标。为此,在校园环境整合中,我们以“文化品位、乡土本色、科技气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用“执著与创新”这一主题统领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力图用协调一致的环境设置来诠释学校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时时给师生以精神的力量。

置身于科技活动,探究是我们生命活动的习惯。学校原有“让我们共同走进科学的殿堂”这一口号,我们在新大楼设置了“让科技融入理想,用创新点亮人生”的标语。淡到理想,说到人生,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该标语用“科技”、“创新”两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锁定“人生”和“理想”,目的就是号召我们的师生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自己的行为,把探究作为自己的活动方式,让思考成为习惯,凭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丰富自己的人生。

投身于社会生活,求真是我们人生旅途的行为准则。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求知路上的指南。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揭示的是生活是一本博大的教科书,学校不是获得教育的唯一场所,生活万象都可作为我们探索、求证的内容;求知方法不只是听,主动获取,始于所知,亲历亲为,活学活用才是学习的真谛。这样,体验就会加深,书本才能读厚。而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的是“真”。忠于事实,抓住本质,追求真理是人生的信条。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身处劣境,都要义无反顾。这两句名言,我们分别置于前两幢楼后墙,字体粗大,师生一出教室,便能印入眼帘,让它们时刻提醒我们坚持做到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去塑造真实的自我。

关注“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是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农”字,农家孩子不识农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学校责无旁贷。我们在学校绿化、美化时不跟风,不赶潮,尽量多地给学生留下种植、养殖、观察、实验的空间。在学校原有的七彩苗木、生态林、中草药、养鸽场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建了百花园、茶园、高效农业种植园三个基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研究活动。其次是“新”字。让小农民们具有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新出路。新建园中的植物是改良品种或新品,种养殖的方式讲究实验,加入科技含量,产品追求经济价值,适合市场需求。此举意在引导学生不安于现状,不因循守旧,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立志用科学技术改变家乡面貌,增强未来农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让每一处文字都有深意,让每一个景点都有内涵,把学校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按照科技教育特色的要求纳入我们知觉和兴趣范围内。只要我们用心去交流,就有所感悟,深受启迪,可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做精校本活动,锻造学校精神。

学校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内容。活动又承载和发展着校园文化内涵。种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犹如大大小小的浪花汇聚成校园文化永不干涸的河流。

精神是行动的力量,而精神又是在行动中孕育而成,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学校精神涵于校本活动之中,是校本活动的支柱。活动是学校精神与学校人之间的结合点。用“执著与创新”作为理念指引我们校本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并使其在活动中淬火,定格为学校精神。

让传统的节日过出新意。一个节日年年过,传承的是文化,年代越久远,积淀的文化越厚重。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创新离不开传承支撑。学校的文化不能刻舟求剑,而要因时而易,因势而变,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下来是一种执著,传承下去需要创新。学校“科技节”每年的十一月按时举办。每届科技节都有活动方案,都有组委会,确保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科技节一年一个鲜明主题,紧跟时代,着眼未来,着力当前。今年的科技节紧扣“农”字,主题是“科学生活,关爱健康”,走的是开门办节的路子;活动的参与者不只是师生,学生的家长也纳入其中;活动的场所不局限在学校,集市、田野有我们的身影。每年一届的学校运动会,今年不再是少数学生的竞技场所,而是师生同乐的阵地。今年的植树节,植树不再是唯一的形式,“护绿 ”是我们的口号,启动的是“小树认养,千株同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是传统,但更多的是新意。

让主题活动充满情趣。说到主题教育,总有些严肃的味道,凝重的成份。生动活泼应该是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多姿多彩是校园的本色。我们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性的同时,始终与科技相伴,追求寓教于乐。07年上半年,学校以“送一缕春风,换一片阳光”作为德育主题,开展了行礼、助人、护绿、保洁的系列教育活动。“护绿”与读书活动同行。这样既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又提高护绿的科学性。要求学生认养一棵树,要知道它的名和品;读一篇与它有关的文章,记一条与它相关的格言、名句;告诉他人一个与它相关的小发现……“感恩”用创新去实现。“三·八”妇女节,我们引导学生用“告诉妈妈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礼物献给母亲,母子共同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落的科普之路;“毕业典礼”,我们用“说一个成长的故事,留一本爱读的科普书籍,献一件有创意的作品”这三个“一”的活动为孩子们的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让科技创新永伴学生成长。总之,用科技贯穿于学校主题丰富的各种活动之中,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师生沉浸于愉悦的情境之中。

让专项活动具有魅力。我们确定每年的元月,开展评比上年学校中难忘的人和事,围绕的是学校年度奋斗目标,遵循的是激励性、过程性、群众性、史料性的原则,让全校师生的目光在这里聚集,让群体的智慧在这里碰撞,让大家的业绩在这里展示,让全员的力量在这里凝结,让学校的精神在这里成长。

总之,我们的每次活动力图融入学校的每一员,从而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会坚持,在谋划与践行中培养创新。

三、搭建特色展台,提升学校精神。

成功是付出的回报,它包含着艰辛,也蕴藏着智慧。成功是要与人分享的。他人的肯定与称赞,能增强人的自信,从而获得不竭的动力;欣赏别人的成功,了解成功背后的故事,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战胜自我,超越别人的勇气和意志。

面向全体,让每个人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给人人都留有展示的机会。而每个人在科技教育活动中闪现出的学校精神的火花,汇聚起来,照亮了学校及其成员美好光明的前程。

改编校本教材,给教师一个创新的舞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参与。参与中更新观念,实践中集思广益,积累经验。今天的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与社情、乡情、校情紧密结合,随它变化而变化,永无止境。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也是教师智慧与创造力的比拼。校本教材《铜小科技》我们每两年改编一次。这一次,我们动员全体教师本着“面向全体,坚守本土、注重实践、突出探究”的指导思想,遵循校本教材要作为科学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关注“三农”问题,从中提取学生探究的问题;增强可操作性,以活动方案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体现学校“科创”特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四条原则,积极参与到改编工作中来。人人提供素材,个个动手写作。我们今年还在回顾总结学校十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启蒙》一书,书中收集了学校的科技教育方面的教科研成果,教师辅导下的学生的科创作品、探究小论文,教师的科技教育心得。编写的过程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教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

设置立体展位,给学生一片智慧成长的蓝天。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光体,都具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可亲可敬,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立体展位,为每个学生找到位子;拓展空间,给每个孩子的发展留下余地,让我们的校园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势。我们更新了“小小科学家”的展示牌,将已走出校门的校友的科创成果连同他的成长过程,附上照片以“昨天的他,今天的我,明天的科学家”这一富有诗意,带有期盼、激励的话语为标题制成画片与世界级大科学家的画像一起悬挂在学校教学楼的走道上,让他们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偶像。设置校级“科技童星”橱窗,宣传在校学生在区级以上科技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制作“科技小能人”的镜框,悬挂在各班级门口,用以介绍近期本班学生科技活动中的最新收获。各班级中的护墙瓷砖则是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场所,可贴可画,随心所欲。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学生发展展示台,空间开阔,让学生尽情享受着校园阳光雨露的滋润,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劲了学生的发展力。

组织科技竞赛,为师生开辟追求卓越的领地。埋头苦干可贵,但应含蓄势待发的沉稳,满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豪情。各级各类竞赛是学校师生一展才能,比试技艺的大舞台。如果说每年的科技节师生展示出来的科技创造成果是他们积蓄了一年的力量在此时的集中爆发,那么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外界高层次的科技教育成果评比的斩获,则是我校多年潜心科教实践后倍增的信心,胜人一筹的创造智慧的结晶,孜孜以求,敢于超越的坚定意志的体现。我们除了参加历年的科创大赛,收获颇丰外,今年我们积极申报了多项省级科技优秀团体的评比,均榜上有名。0612月,学校获“江苏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的称号;今年4月,学校少科院又获“江苏省优秀少科院”的殊荣,学生葛伟华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少科院小院士”,并在表彰大会上介绍经验。我们的科技教育经验在《江苏教育》上得以传播,引起了国家级媒体的关注。事实又一次证明铜山小学的师生“行”!

人人展示释放的是个体的能量,全员多重的展示是学校能量的聚核,形成的是裂变之势。这是一种交汇中的碰撞,让生成的意识得以升华,成为力量永恒的理性的思想精神。

自信而不固执,扎实而不保守,创新而不冒进,和谐而不苟同。这是我们创建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特色过程中遵循的准则。在过去及今后漫长的路途中,我们努力使其渗入师生的血液之中,留在学校的灵魂深处,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凝炼成学校的精神——执著与创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培育学校精神,许多同行已经有了很强的意识,并形成了很好的经验。今天,我们只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点认识,作了一番尝试。这项工作应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孕育与成长的过程。我们将咬定目标,坚定方向,义无反顾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