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友善用脑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思考

发表日期:2008/9/8 14:21: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90位读者读过

友善用脑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思考

 

作者  郑宜军

 

“友善用脑”核心理念是:“如果学生不适应我的教学方法,那么就让我教会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人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都具有创新潜力和探究能力”,它突出强调了个性化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那么如何运用该理论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呢?

一、从友善用脑的角度认识探究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阅读,以探究为线索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使文本的静态变为探究的动态,使文字的有限变为思想的无限。在认知、比较、交流、整合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轻松自然中逐步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1、探究的起点是问题。疑问是思维的开始。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使之为问题而疯狂。让学生沿着问题的线索不断探究;抓住关键问题深入下去,引发多重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

2、探究的核心是发现。探究是一个过程,一个认知、理解、内化的过程,可粗略分为感知——交流比较——整合三个阶段,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发现。在文本阅读感知阶段,通过文字的描述进而促使发现问题,产生积极的兴奋。在交流比较的探究阶段,引导学生透过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体验,从而保持探究热情。在整合阶段,要让学生发现探究的成果,这也是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3、探究的动力是兴趣。探究未知世界是人脑的本能,是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初始动力。但对于我们施教的对象——小学生而言,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郭沫若说:“兴趣创造勤奋,勤奋创造天才”;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友善用脑理论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温和、宽松的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有利于唤起探索的热情,调动探究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欲望。赏识学生的探究能力,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这些都能极大地引发他们的兴趣。创设多样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浓厚兴趣来唤醒学生探究潜能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从而推动探究活动持久进行下去。

4、探究的方法是合作。由于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所限,难以做到完全独立探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在班级群体中,由师生及同学间相互配合,合作探究。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了,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了,那我们会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在多重奇异思维空间中交汇碰撞时,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最终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组员相邻,人数适中(以四五人为宜)交流方便,活动收放自如,省时高效。在阅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在领悟中发现。

5、探究的目标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探究性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品质,提高语文素养。探究心向与语文素养是该教学模式应有的成效,没有二者的发展,这种模式是不成功的。发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培养探究心向的学科性抓手,以养成孩子探究性学习语文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该模式的成果不是探究本身,也不是获得什么探究成果本身,而是具有探究心向素质的人,这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特征,这才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二、用友善用脑的方法引导探究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老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老师要努力营造亲密和谐友善的氛围,通过多色彩、多媒体、多活动、多音乐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大脑积极兴奋的状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参与留给自己;把领会、品味、感悟、冥想还给学生,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思想火花。

1、设置问题,引发探究

“学生不解意何在,只拣问题多处行”。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了解后,是引发探究的最佳时间点。以问题引发探究,往往可以达到最佳效益。探究什么?问题从何而来?其实,发掘问题的途径很多: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必然会有疑惑,有所感悟,问题可以从他们的质疑中提炼;文章的题目如同人的眼睛,也可以从中引申出问题,从而引导洞察文章深意;插图是教材的三大系统之一,从中推出探究课题,也别有意趣;文后的思考题是编者为学生特意精心安排的探究课题。诸如此类,重点在于设计,巧妙在于引导。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我抓住文题中“棒打”一词,问:“林冲为何要棒打?怎么打?结果怎么样?”引发学生探究。小组讨论之后,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洪教头该打;有的说他目中无人,被打是罪有因得;有的说他肯定是怀恨在心……在学生的探究中,人物形象渐次丰满,文本内涵得以拓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了洪教头和林冲。在《渔歌子》学习中,我放起古筝曲,将文中美丽的插画投放到银幕上,引导学生探究:“画上有哪些景物?欣赏了你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出“美”,我便继续引导:“哪里体现出美?”学生在观察体悟中逐渐发现了色彩美、和谐美、静谧美、劳动美……哦!田园生活是如此美好,谁不向往?从而理解了词人的理想追求。

2、进入角色,情境探究

模拟情境,进入角色,以亲自尝试来触摸人物内心,是最直接的人物形象感知和内心体验的探究。在学习《嫦娥奔月》时,我让“嫦娥”、“吴纲”、“逢蒙”、“众弟子”一起走上讲台,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尝试着再现课本中的一幕幕情景,然后引导探究“剧中人物”:人物演得好不好?你会怎么演?你感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演员演得真切,观众看得直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都成了他们分析、评判人物的依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从而对人物的理解必然具体真实而全面。《半截蜡烛》中,我又以教室为伯诺德夫人的家,小演员们再次登上舞台,德军的残忍和虚伪,伯诺德夫人的沉着镇定,两个孩子的机智勇敢,都有趣的再现在他们面前,台上台下的同学们都真切地体验感受到了。模拟环境,创造情境,身临其境演绎角色,对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次更深入的探究,学生的收获必然是多方面的。

3、动手实践,形象探究

实践出真知,一切真理来自于实践也必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多感官实践表明,动手做过的事,理解更深,记得更牢。探究性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动手实践,勇于探索,求得真知。月亮是我国文化中的一个象征物,在古代诗句和现代文章中关于她的描绘佳句屡见不鲜。在阅读“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句子时,我借机让孩子们动手探究“月亮的形状及其变化的用词表达”:用纸做一个大圆——地球;再做一个小圆——月亮,观察两圆接近、盖过,又缓慢出现时的状态,“一轮”,“一弯”,“一钩”,“一抹”,“娥眉”,“上弦”,“下弦”等月亮的状态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了永生难忘的体会。学习《詹天佑》时,关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不少学生不理解,我便让他们在小组中动手用尺子、橡皮、小刀、书包等模拟摆放,讨论、探究其合理性,优越性,巧妙性,然后再由各组推荐代表上台画示意图讲解。学生通过探究,既领悟了设计的合理性、巧妙性,又体验了探究成功的愉悦,从而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和信心。

4、搜集资料,拓展探究

探究的对象并非仅限于阅读的载体文本、作品中的人物,也非仅限于文本所阐释的事理,有时,超越我们所教学的文本,确立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主题,搜集文本外的相应资料进行拓展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加深,认知领域必然得以拓展,肯定会大有裨益。在读完《长江之歌》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地位”:你还能找出一些写长江的诗句吗?从这些诗句中,你了解了怎样的长江?一星期后,每个组员都摘录了好几页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成百诗句,深情朗诵了一节课。长江绵延漫长,奔流不息,江水清澈见底,江中物产丰富,江上风光独特,江边风景如画……关于长江的一页页活动画面便生动呈现在大家面前。搜集资料是一种探究,也是一种体验和感悟,再经老师的点拨,学生自然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长江,对母亲河越发产生挚爱之情,生出无限情愫。

三、从友善用脑的特点进行教学反思

探究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目标的重心由“学会”转向“会学”,由“增知”转向“增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1、动中要有静。探究时一般要有铺垫,对探究对象进行“预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不悱不启,不愤不发”,闹中要取静,给学生充分的“冥想”时间,以在大脑中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趴在桌上“冥想”诗境画面,感受当时浓烈氛围,建立自己的思维参照物,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师生应互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仅限于组织者的角色,更应该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在学生思路不开阔时,做些启发和引导;在学生论据不足时,可以做些补充;在学生思路十分开阔,观点纷纭时,老师可以做个归纳小结;更多的时候,老师也要成为一个与他们一样的学习者,直接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老师既可以组织和引导探究活动深入进行,还可以主导探究节奏和进程。

3、适时用激励。由于课堂节奏不到位,探究过程中出现冷场,或是一部分学生出现兴趣渐渐消退的现象也很常见。教师在组织探究的过程中要时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恰当地选择激励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大脑兴奋,以保证学生最佳精神状态。我常常准备几张书签或是一个小本子之类的奖品;有时也搞一些小竞赛,使他们始终保持探究热情。

在友善用脑理念指导下,探究性阅读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只要我们坚持实践,努力尝试,精心设计,巧妙引导,相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