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师生共同的创造之源
发表日期:2009/4/27 7:56:5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15位读者读过
——《卧薪尝胆》教学例谈
江宁区铜山小学 郑宜军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确定了教学的内容、方向和目标,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但文本只是提供给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与探究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又不能只以文本内容的简单掌握为目的,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开拓和挖掘,以及对文本的再度创造,只有建立起“使用文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文本的价值。
下面,以《卧薪尝胆》的教学设计试加以说明。
一、走进文本
【课堂实录】自读课文,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老师:出示“征服”、“会稽”、“免除后患”、“推磨”、“尝苦胆”“转弱为强”
老师:读完课文,上面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内容?
学生:“征服”让我想了吴国和越国都想打败对方,都想当霸主。
学生:“会稽”是一个地方,它让我想到了吴国和越国在那儿打了一仗,结果越国被打败了。
学生:“免除后患”让我想到了吴国的大臣们想杀了勾践,以防他将来报复。
学生:“推磨”让我想了勾践给吴王做奴仆,什么事都干,做牛做马。
学生……
老师:刚才听同学们说了好几个人物:勾践、夫差、大臣,老师有些糊涂了,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国的大臣们要杀了勾践,吴王夫差为了要羞辱勾践,就没有同意,后来,勾践转弱为强,反而打败了吴国。
老师:故事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勾践怎么就反败为胜打败了吴国呢?
学生:勾践睡柴草,吃粗饭,尝苦胆,发奋图强,终于打败了夫差。
学生:……
老师:好,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
【片段评析】初读课文,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是肤浅的,只停于表面。教师要善于“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使学生逐步地建立全面而正确的文本概念。本片段从词语联想入手,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词语),逐步明晰课文情节;进而通过人物关系的疏理,把握全文脉络;最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再次通读全文,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从而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之中。
二、演绎文本
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展开讨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勾践为什么要求和?吴国的谋臣们怎么想的呢?勾践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用师生表演,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之中,体验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
老师:下面我来演夫差,你们当我的大臣,好吗?
学生:(点点头)太愿意了!
老师:各位爱卿,勾践来求和啦,你们看这事该怎么办呢?
学生1:大王,不能啊,想那勾践杀了我们多少将士,不如杀了他!
学生2:勾践为什么要求和?他被我们打败了,他这是缓兵之计,杀了他!
学生3:勾践以前对大王是多么无礼,而现在为什么又变得那么恭顺,他肯定有阴谋,一定要杀了他!
老师:你们想得太多了!(自言自语)一个手下败将,他还有胆子敢跟我作对?(大声)我要让他给我养马,给我推磨,给我种田,给我倒尿……哈哈,好好羞辱他!
学生4:大王,不能放他啊!
老师:好了,就这样定了吧!
…………
老师:谁来当越王勾践啊?我有话想问问他。
学生:(纷纷举手)我!我!我!
老师:(指着一人)越王啊,你为什么放着龙床不睡,却睡在柴草上?
学生:
老师:(指着另一人)越王啊,你为什么放着龙床不睡,却睡在柴草上?
学生:睡在柴草上不舒服,我就会睡不着,这样,我就不忘记耻辱了。
老师:(又换一个学生)越王啊,你放着山珍海味不吃,为什么去尝苦胆啊?
学生:尝了苦胆就会使想起在吴国所受的痛苦,才不会忘记报仇。
老师:(再换一学生)越王啊,你放着山珍海味不吃,为什么偏偏尝苦胆呢?
学生:我要跟老百姓同甘共苦,发奋图强,我发誓要打败那个可恶的、骄傲的家伙!
老师:啊,勾践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国王啊!
【片段评析】走进文本的标志是什么?我觉得是应该能用文本中人物的语气说话,能用文本中人物的思维想问题。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夫差与谋臣对话及记者对勾践采访的形式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具角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思想角度,有了循着文本中人物思维思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想像的形成使文本的内容更加丰满,文本的意蕴更加丰厚,从而让文本具有了无限的创造潜质。
三、创造文本
文本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本本身的可创性,更体现在文本所表露出的思想的可创性。老师恰当的设计,可以引领学生读出文本之外的深厚思想。
【课堂实录】
出示夫差和勾践两人四目相对的投影影像
老师: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终于转弱为强,反而打败了夫差。老师在想,要是夫差和勾践这时走到一齐,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老师:(暗示地)你们看屏幕,夫差后悔的样子。
学生:夫差可能会说,我要是当初听了谋臣的话,把你杀了,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倒霉了。
学生:夫差可能会向勾践道歉,以前不该那么欺负他!
学生:我觉得夫差可能会骂勾践一顿:我没有杀你,你却恩将仇报。
学生:我觉得夫差会羞愧得无地自容,什么话都不说。
…………
老师:你们再看看,勾践好像也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我觉得他可能在想:我胜得多辛苦啊!
学生:勾践可能会走到夫差跟前,诚恳地告诉他,你败在自己手上,你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后悔都来不及了。
学生:勾践可能会告诉夫差,他可不会再犯别人犯过的错,一定会杀了夫差。
老师:同学们讲得都有道理。在生活中,如果失败了,但我们只要刻苦,发奋,就有可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即使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也不能骄傲,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然,就会成第二个夫差了。
【片段评析】让两个命运发生根本逆转的人走到一起,而且让他们展开有趣的对话,实质上是将学生带出文本之外,跳出文本再来看一胜一负的意义。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其意含,结合自己经历和体验去观察可能发生的情况,创造他们心中具有可评判价值的的人物形像,从而感悟人情和事理,建立是非价值标准。
四、教学反思
什么是文本再创造?简言之,就是从文本延伸出来的认知,用自我经验重构文本意义。创造新文本却不能脱离文本,创造新文本首先必须走进文本,只有真正将学生领入文本之中,正确把握文本意含,才会有创造基础。
作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