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自主,让课堂如此多彩

发表日期:2011/9/26 9:20:5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33位读者读过

自主,让课堂如此多彩

《三袋麦子》教学案例

 

作者   陶平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新型的教学观念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努力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认知的升华。

案例描述: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讲的是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慢慢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师: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呢?

生: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聪明,把一袋麦子变成了很多麦子。

生:我也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的能干,他的目光看得很远。

生:…… 

生:我欣赏小牛的做法,他细心节俭,能够精打细算,细水长流。

生:我也觉得小牛的做法比较好,他知道节约,还经常把麦子搬出去通风晒太阳,他也很勤劳。

生:……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喜爱小猪的做法……(话没说完,底下就有少数学生窃窃地笑起来。)

师:说说你喜爱小猪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小猪把麦子做成了各种食品,美美地吃了一顿,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生:我对他的观点还有补充,小猪会做食品,他的手艺肯定也不错!

生:我也有补充,小猪虽然有点贪吃,可它很憨厚,很可爱!

生:……

(此时,多数学生对小猪的做法有了认同感。)

师:同学们见仁见智,说得都很有道理。由此看来,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都值得肯定,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还是小猴的做法比较好,小牛尽管很节俭,但麦子总有一天会吃完的呀!

生:我认为小猪的方法最不好。它把麦子做成了白面馒头和烙饼,没几天就吃完了。

生:反正小猴的方法是最好的,猴子最聪明。

……

(课堂沉默了片刻,忽然有一位学生提出异议。)

生:我觉得小猴的做法也不好,因为地球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假如小猴把麦子全都种下去以后,却不幸遇上水灾、旱灾等天气,粮食就会减产,甚至没有收获,那它就要挨饿了。

    (此时课堂上出现一阵骚动……)

生:这样看来,小猴就不值得了。像小猪至少还美美地吃了个够呢。

生:小牛最有口福了,他的麦子还剩不少呢,可以慢慢享用美味佳肴了。

生:我觉得小猴虽然比较聪明,但考虑问题也不是很全面。

生:……

师:假如土地公公也给你们一袋麦子,你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立刻议论开了。)

生:假如我得到了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我会分成两半,一半磨成面粉做好吃的,另一半种下地,收获更多的麦子。

生:我会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吃,一份种,一份送给生活困难的人。

生:我会把麦子分成一大份和一小份,大份做种子种下地,小份留着防止发生自然灾害。

生:……

案例反思】:本节课中,我依据教材需求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了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驰骋想象的翅膀。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静思教学过程,我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一、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观的教学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则成了被动的接收机器,很少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这种沉闷僵化的课堂,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才能使他们充满信心,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案例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那么活跃,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课堂上,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这就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的热烈气氛。

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及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旧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只是教师的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的体验,开启学生充满智慧的心灵之窗。例如在本案例中,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这三者对待麦子的处理方法谁优谁劣这一问题,我没有拘泥于教参中对小猴的肯定这一定义,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独特感悟和体验,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及对文本的理解,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都予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显得异常地活跃,学习热情才空前地高涨。

三,要恰当处理语文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著名教授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正因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课堂生成”成了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随时都可能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具备生成意识,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本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由此可见,只有不拘泥于备课预设的思路,面对课堂中的生成灵活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课堂就会因生成而变得异彩纷呈,美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