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课堂中的“顺势而为”

发表日期:2011/5/24 15:26:4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01位读者读过

课堂中的“顺势而为”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作者  周敦荣

8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30年了。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曾无数次感受过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一呼百应”、“异口同声”给我带来的小小成就感。学生都有一致的认识,把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就算是教育的成功,显然这种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当今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考问题、建构新知时产生种种的差异:包括正确的、错误的、片面的、异类的等等。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如果我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学生“节外生枝”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纠正的方法,或许能达到“防范未然”的目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将“意外”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精彩。

【案例】

《周长的认识》这节课,我的课堂遭遇“意外”了。我用PPT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几分钟后,学生汇报了各自的测量方法,结果如下:

1:用尺量出图形每边的长度,再把所有边的长度相加。

2:用线量出图形的周长,再用尺量出线的长度。

3:将图形在尺子上打滚,测出图形的周长。

为了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我问道:“大家认为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测量哪些图形的周长呢?”

“我认为像正方形、长方形这样边是直直的,用直尺滚动法测量比较方便,像爱心、五角星这样凹凸不平的,滚不起来,就只能采用线量的方法。”站起来回答的是一位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此有条理想的回答赢得了许多同学的赞同,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我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

“同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不同意!”文杰同学小声说道。

“老师,他瞎说的,我们别理他!”

“不同意你赶快说理由啊!”部分学生讽刺地说。“老师,我没有瞎说,我有依据的。”

原本“挥洒自如”的课堂,一下子被他打乱了,文杰同学平常上课经常和同学唱反调,捣蛋地将对的说成错的,看来是“老毛病”又犯了,怎么办呢?我思考着:我本想教训他几句,以快速解决这节课中“意外”的不顺,但看着文杰同学的真诚的眼神,我改变主意了,既然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呢?即便是文杰同学存心捣蛋我也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略加思考后,我微笑着对文杰说:“你是怎样想的?快说给大家听听吧!”

“老师,我可以把爱心图形对折,然后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爱心的周长,你们看……”他冲到了讲台前,一边演示一边继续说道:“这样,我就能先知道爱心周长的一半,然后再乘以2就是爱心图形的周长了。”

听了文杰的回答,让我感到喜出望外,多么完美的回答啊!我意识到创新思维的火花已经在他身上闪现,但我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把评判的权利交给了大家。

“同学们都听懂文杰的意思了吗?你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吗?”

“对啊,整个爱心虽然不能滚动,但将它对折后,可以先滚动出它周长的一半。”

“我明白了只要是对称的图形就可以用滚动法求出周长的一半。”

“我也同意文杰的看法,要求对称图形的周长,只要先求周长的一半就可以了。”

“我不同意!因为月牙图形也是对称的,它的一半就不可以滚动啊!”

……

同学们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达成以下共识:

1、如果对折以后,图形的边是光滑的,就可以采用滚动法。

2、如果对折后图形的边还是凹凸不平的,就得采用线量法。

3、对称图形的周长,只要先求周长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文杰同学课堂上“与众不同”的表现,让这节平淡无奇的课收获了未曾预约的精彩,他的所思所想,不但显示出了他的求异思维,也教育了我这个老师。下课了,我走到文杰同学面前,握着他的手说:“老师跟你握握手,感谢你在课堂上坚持自己的见解,说出了不同的观点,才让更多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让我们在短短的40分钟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谢谢老师!”文杰同学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

反思

下课后,我坐在办公室里,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我刚才在教学时幸亏没有妄下定论,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顺势而为”,才把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身心倍感轻松愉悦!

  课堂中孩子们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充分自由的关态下萌发出来的,当课堂中遭遇“节外生枝”时,教师应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孩子的学习氛围,认真地听取孩子们的不同意见,善待他们的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想法,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中,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才会盛开美丽的创新之花。

 

著名特级教师严育洪曾经提出:教学预设对于教学生成,应像海绵一样虽具有定型,却富有弹性。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与肯定。而要做到:               

1.当 “不同声”是一种认识的偏差时,能“合理纠正”。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偏差是常常会发生的,教师怎样才能敏锐地觉察,并且不让其放任自流,就是人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只要让心静下来,就会有灵感产生,我们的眼睛就会锐利起来,反应就会灵敏起来。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能妥善利用和处理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从而获得许多新启迪、新智慧。课堂上往往也能不经意间焕发出教育的睿智。

 2.当 “不同声”是一个正确的提议时,能“适当培育”。

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教师是非常神圣、了不起的,在课堂中一般很少会提出异议,能提出异议的学生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更是勇于发问、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生。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提议,要善于保护、勇于接受、及时采纳,并极力倡导,予以培育。教师只有不断创造出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生本课堂,做到顺势而为,学生才能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任意翱翔,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