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小学语文《螳螂捕蝉》

发表日期:2011/12/2 6:42:2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459位读者读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铜山小学  魏小刚

 

【苏教版小语十二册第10课《螳螂捕蝉》

内容简介】《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 品味文字、“情境练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特点。

一、激发想象,体验故事有趣。

师: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直接描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划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花园里有棵树,书上有只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根据文字内容,大胆地展开想象,“蝉”、“螳螂”、“黄雀”分别在想什么?

生:蝉会想:多好的天气,树上正好有清甜的露水,我要喝个够!

生:蝉可能想:今天早上真清静,我来唱首歌,再喝点露水,真快活。

师:多快乐、自在的蝉啊!请你读出蝉的快乐、悠闲。

师:面对如此肥硕的蝉,螳螂会怎么想呢?

生:嘿嘿!有只肥蝉,真是我的造化啊,今天早上可以饱餐一顿了。

师:好得意的螳螂啊。

生:蝉啊蝉啊,你先尽情地唱吧,等你喝饱了露水,我再将你一爪拿下,到时,你就是我的腹中餐了。

师:螳螂可是志在必得,想得多美啊!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出螳螂得意。

师:黄雀又在想什么呢?

生:螳螂先生,等你拿下了蝉之后,我再将你们一举拿下,来个一箭双雕。哈哈哈……

师:好一只机灵的黄雀啊。

师:请同学们一边想象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评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少年说的有趣故事。这段文字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细致逼真、情景生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素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品味想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了故事的生动有趣,学习语文,快乐无穷。

二、品味文字,体会少年机智。

师:为什么少年能成功地劝阻了吴王呢?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请默读课文,边读边划,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可嘉。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爱国,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好一个为国着想的少年啊!

生:从课文第3小节可以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

师:你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少年。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生:从少年和吴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

师:“足智多谋”概括得准确。

生:我觉得少年很有计谋,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就妙在“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引起吴王的兴趣,把吴王吸引过来了。人总是有好奇心的,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你有双慧眼,从话语中发现了少年的高明之处。你和少年一样了不起!

生:少年通过生动有趣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启发吴王,让吴王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真是“不露痕迹”的劝啊。
师:少年的“劝”是智慧的“劝”,所以,他才成功地劝阻了吴王。

【评析】

教师以“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也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阅读是主体意识下的生命体验活动,在学生的感悟、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学生畅所欲言,少年爱国、机智形象跃然纸上。

三、情境练笔,感受吴王英明。

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怎样向大臣们解释呢?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一下,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为吴王设计一份讲话稿。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小组内讨论得热烈。)

师:好,早朝的时间到了。吴王登上了大殿,他会怎么说呢?

生: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巧遇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现在,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大王英明!

生: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到后花园晨练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说的是蝉、螳螂、黄雀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寡人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们攻打楚国,不就和蝉、螳螂、黄雀一样吗?所以,我决定,我们不攻打楚国了!想来,还是多亏了那位机智的少年啊!否则,寡人差点酿成大错啊!来人,重赏那位少年!

师:知错能改还是位好大王啊!

【评析】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学生来为吴王写一份第二天早朝的讲话稿。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涨,他们讨论交流、认真地为吴王设计着讲话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感受到吴王知错能改,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反思】

     1、激发想象,引起兴趣。《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况且孩子天生就具有想象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文中的空白处、凝练处、省略处,鼓励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而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去。在教学片段中,学生尽情地想象,揣摩了“蝉、螳螂、黄雀”的心理活动,也感受了故事内容的生动有趣,更为学生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作了铺垫。

2、走进角色,激发兴趣。课文中主要人物是“少年和吴王” 少年劝谏吴王之所以能够成功,这和少年的性格特征关系密切。案例中,问题“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少年的毅力和恒心,机智与勇敢。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走进了少年的内心世界,而且激起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而感受吴王的性格特点,则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想吴王如何向大臣们解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自然感受到吴王的知错能改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