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教育科研>>教师论文>>正文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发表日期:2011/5/23 9:54:2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28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作者  郑宜军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上《广玉兰》,他从花的种属,介绍到花的习性,再到花开的时节,最后又津津有味的引导孩子们大谈栽种广玉兰对美化环境的好处,至于广玉兰那令人陶醉的浓郁花香,动人的色彩和优雅姿态,以及她生生不自息的旺盛生命力,最体现语文特色的东西,只轻轻一笔带过,实在无法让人感觉到这是一堂语文课。其实,回想起我听过的课,像这样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上成科学课,上成思品课,上成数学课,或上成“三不像”课的现象还真不在少数。语文课到底该如何上,许多专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更欣赏孙双金老师的观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我理解,老师所谓的“语文味”,是指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本色与特性,而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不能“串味”,这大概是对我们语老师的一个起码要求。下面,试以本人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的一个片段加以说明。

一、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那浓浓的花香,把作者吸引着来到荷塘边,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些什么样的荷花呢?

生:有的……有的……有的……(从文中读出答案)

师:好美的一副荷花图呀!你能把这些不同姿态的荷花读出来,读出这其中的味道吗?

生:……(学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试试

生:……

师:描写花骨朵的那句子你读得特有味道,让老师仿佛身临其境,谁再来试试?

生:……

师:这些荷花,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

1:我最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她绽放出她全部的美,而且还露出淡黄的花蕊,很动人。

2:我最喜欢从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

师:老师也很喜欢,她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能把她“冒”出来的样子表演给大家看看吗?

生:(小组中预习时已有酝酿,五个同学走上讲台)一位同学双手抱头演荷花,另四位同学双手抱成圆表演荷叶:一朵“荷花”悄悄地从四片“荷叶”中穿出来了,还轻轻地摆动着身体,仿佛在风中舞蹈。

师:(惊讶而又激动)表演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那一层层的荷叶都没有挡住荷花的开放,读着这“冒”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1:荷花非常想从荷叶中出来。

2:荷花开得非常旺盛。

3:荷花出来得很有力量。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荷花开放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种向上的渴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不过,同学们,老师有些不解,荷花为什么竭力要“冒”出来呢?

1:她一定是想探出头来,欣赏美丽的荷塘风景。

2:她想跟岸边的作者打个招呼。

3:她可能想跟树上的小鸟交朋友。

4:她可能想向观众展示她的美丽。

……

师:说得太好了!如果老师把句中的“冒”字换成“长”或“伸”或“跳”,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要是换成别的词就不生动了,就不能让我们想到荷花是那么的想出来了。

二、教学简评

《荷花》中的这段文字,生动地描摹了荷花的美丽身姿,创造了如诗如画般的美妙意境。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来领悟和感受?教学时,我从激发学生朗读文句开始,引导他们有味道地读,美美地读,直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抓住一个“冒”字,让孩子们摹拟表演荷花的情态;然后从孩子们的认知习惯出发,引导他们用童话般的语言想象“冒”出来的目的;最后,启发孩子们体会“冒”字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课堂中,学生在读、说、演、思中,逐渐体悟到语言文字所散出来的魅力,体味到浓浓的语文味。

三、教学反思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我认为首先要把握语文姓“语”名“文”的特征。语文教材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对象,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本身就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闻嗅着这味儿,你会感受到文句的和谐节奏、优美旋律;你会感受到课文情节的跌宕起伏;你会感受到文句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你会被课文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所感动;你会沉浸在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和审美享受之中……我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关键是要把握语言艺术的魅力,准确把握教材,品读课文。

1、注重文本,读出语文味

诵读是最有效的语言活动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汉语与其他语言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有许多标点符号,它用在句中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细微的语气和情绪变化;文句的和谐节奏及起伏有致的旋律,更让读者产生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就是一个个词语,也能读出无穷意蕴:“春暖花开”,我们会读出激动和兴奋;“飞来横祸”,我们会读出悲伤与凄凉;“一帆风顺”,我们能读出深情与祝福……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文本,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文句味”,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味”,课堂的语文味才会逐渐产生,并越发浓郁。

2、注重感受,说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应该是由“言”悟“意”及由“言”表“意”的过程。“言”表“意”是文章的客观要求,要靠多读去弄明白;由“言”悟“意”则是要在读的基础上,领悟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而且,一千个孩子心中,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思想感受。面对孩子们的跃跃欲试,作为老师,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说。可以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可以让孩子自由想象地说;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说;要完整通畅地说,说出自己的感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堂是师生共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之地,语文味就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讨论交流中升腾出来。           

3、注重情境,想出语文味

有人评唐代诗人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文中有画”和“文中有境”不正是我们汉语言的美妙之处吗?教师以自身对文本的领悟,引导学生以深情的诵读进入文本的情境;教师以悠扬的音乐、形象的画面、直观的影像营造出艺术化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引领学演绎情节,进入角色、展开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导引孩子们意念中创造的神奇世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沉醉、动情,甚至流泪,他们会在文本的意境中,读得有情,说得深情,展开无穷的想象力。那“冒”出来的荷花想做什么?哦,她们是想与作者打招呼;是想展示她们美妙的舞蹈;是想与鸟儿做游戏,是想享受夏天的雨露……

文学作品就有这样一种动人的魅力,能让人进入那意象美丽的精神世界里。有了想象,孩子的思想就仿佛生出了双翅,游仞于广袤天宇,他们就会学着用审美和鉴赏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审视一切。因此可以说,想象是对美好精神世界的一种创造。对儿童来说,还有什么比这充满童真童趣,充满浪漫色彩,充满无穷创造力的想象更加重要的呢?                                                              

4、注重体验,做出语文味

师生以课堂为舞台,便是这种美妙体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你看,那四片用小手抱成的“荷叶” ,还有那双手抱头而成的一朵冒出的“荷花”,谁说不是一幅最美的画呢?                                                               

模拟情境,进入角色,是最直接的人物形象感知和内心体验的探究。在学习《嫦娥奔月》时,我让“嫦娥”、“吴纲”、“逢蒙”、“众弟子”一起走上讲台,尝试着再现课本中的一幕幕情景,“演员”演得真切,观众看得直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都成了他们分析、评判人物的依据。《半截蜡烛》中,我又以教室为伯诺德夫人的家,小演员们再次登上舞台,德军的残忍和虚伪,伯诺德夫人的沉着镇定,两个孩子的机智勇敢,都有趣的再现在他们面前,台上台下就一个整体的舞台。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再模拟环境,创造情境,身临其境演绎角色,对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次更深入的探究,学生的收获必然是多方面的,而有些收获肯定是超越文本之外。在实践中体验,在体味中实践,学生必然能读出文本的更深意。

由此可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教师必须要深入地挖掘文本的价值,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研究文本,通过生动而扎实的语言实践,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课堂的语文味便自然弥散开来。那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洋溢出语文独特的人文魅力,“语文味”一定会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